您的位置:首页 >> 水业新闻 >> 技术要点 >> 

25个活性污泥法运行中的常见问题及故障解答

时间:2017-12-26 来源:水世界订阅号 作者:

(十六) 请教一个问题:出水氨氮前几天在相隔一天的时间内突然从5mg/L上升到22mg/L,而且到目前为止一直居高不下!请部这主要会是哪些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下面是我厂的一些水质指标:

进水指标:COD:300mg/L,BOD:100mg/L,NH3-N:35mg/L,SS:350mg/L,TP:9mg/L,

碱度:280mg/L,PH:7.5

出水指标:COD:40mg/L,BOD:6mg/L,NH3-N:22mg/L,SS:20mg/L,TP:1.2mg/L,

碱度:120mg/L,PH:7.8

我厂的运行方案没有什么改变,氧化沟三沟中溶解氧的分布为1-2-3,我们曾提高溶解氧,但对除氮没有什么效果,请问还需要提供什么情况?

答:

1.我想首先检查您的进水氨氮是否升高。由此也可确认,实验数据是否有误。

2.进水底物浓度和进水量也请确认是否有变化。

3.曝气量的增加我想时没有必要的。

(十七)采用流动床生物膜工艺,一般在培养过程中静态培养到什么地步才可连续进水培养?

答:

填料上生物膜的培养原理是靠粘附在填料上的微生物自身繁殖形成生物膜,而不是所投放的活性污泥大量粘附的结果。因而在取来接种的活性污泥投入到反应器中闷曝24h后,排出剩下的活性污泥(防止游离态微生物与填料上的微生物争夺有机养料),然后连续进水进行挂膜。在培养中,曝气量不能太大,这有利于生物膜形成。

我不知你说的流动床到底是流化床还是移动床,不过生物膜的挂膜原理应该是相同的。至于监测SV,我想在膜法处理中并不是重要的控制指标。

问:我采用流动床生物膜工艺,一般在培养过程中静态培养到什么地步才可连续进水培养??在此过程中DO、SV等指标如何控制? 如果进水COD浓度在50mg/L左右(低浓度生活污水),BOD为15mg/L左右,水温在12度,启动培养时,需要注意哪些呢?

答:

我想,检测进出水加以对比(去除率),观察生物膜状况,是可以判断是否可以连续进水的。 那么低的进水有机物浓度(需要贫营养微生物)和12度的低温,我想挂膜是有些难度的,如果填料自身的性能又不是很理想,岂不是更难了。在挂膜培养时可否外加些碳源,形成膜基后挂膜应更容易。

(十八) 活性污泥生长较快,出水中TP忽高忽低,请问,这该如何控制污泥量?

答:

1.排泥是总磷去除重要的途径。

2.污泥生长过快,我想排泥也会加大吧。这有利于总磷的去除。

3.厌氧的控制,有利于嗜磷菌对磷的有效去除。

4.进水有机物的浓度对磷的有效去除也有影响,低负荷运行较高负荷运行,总磷去除率偏低的。

5.对于出水中TP忽高忽低,我想跟进水含磷浓度的变化,营养剂投加量的变化,溶解氧的控制,以及上面讲的排泥等情况有关,你可以检查一下吧。只要不是设计中的重大问题,我想总磷控制都是可控的。

(十九) 因为故障原因,原来运行正常的AAO工艺实验装置(容积4m3,进水COD260 出水25 MLSS2000 HRT12h,比值1:3:6 DO 2 水温30 NP是正常的生活污水水平),漏水漏掉了30%左右,请问保持平常的运行条件下,多久能恢复到原来的运行水平?

答:

可能要1~2周!

(二十) 如果没有污泥回流,排放的污泥全部进行脱水,如何确定污泥龄。再有,你对运行中的高负荷和低负荷运行是如何看待的。

答:

1.不回流,还可以按本站前面交流中提到的算式进行计算的。

2.高负荷运行,出水指标自然会升高,抗冲击能力相对下降。

3.底负荷运行反之,但污泥老化也可导致出水指标上升。

4.合理控制自然最好,如果长期负荷太高、太低多不利于出水指标的稳定,微生物也会产生不利的,如浮渣产生、泡沫产生、丝状菌膨胀、污泥解体等等。

(二十一) 低温条件下如何进行生物培养启动,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污水属于市政污水,大部分是工业废水,COD在500mg/L左右,当地气温在零下8度左右,水温在10度左右,要求出水在60mg/L以下,请您指导一下启动的方式及注意事项,谢谢!

答:

1.选择处理水水质接近的水厂污泥接种是有必要的。

2.水温在10度培菌应该没有太大问题的。

3.要求出水在60mg/L以下,比较苛刻,我不知道你的工艺如何,如果满负荷运行的话,终沉池不是特意放大容积,我想长时间保持此出水指标是有困难的。

4.培菌的方法。一些教材和工具书上都有的,我不多讲了。

5.应该注意,启动时连续曝气是必要的,但长期过量曝气是不利于微生物迅速繁殖的。特别是你的进水有机物浓度较低的情况。

6.根据水质,补充营养剂也不可少。

7.进水量的控制需逐渐提高。

(二十二) IC反应器在运行时并没有颗粒的排放设施!我们知道污水中含有一些悬浮物质或者比较难降解的物质!如果颗粒污泥多了是不是要从出水中流走呢? 那么它是否有后续的工艺呢?

答:

1.IC反应器,包括其他类型的反应器。在选择和使用上,都有适用性和使用要求的。

2.对COD浓度低,含无机杂质多的废水,我想是不太适用此类反应器的。

3.厌氧段的微生物,本身自氧化能力极强。分解有机物不是不需要氧,只是不是空气中的游离态氧。而是利用了有机物分子中的化学结合氧罢了。由此,厌氧微生物对难降解有机物也会产生较好的去除率的。

4.污泥不外排,其必然有部分污泥老化,通过内源呼吸和其他生物的利用后,产泥量就不明显了。

5.在出水流出的污泥,自然也是似排泥的一种形式,我觉得是有必要的。只是大量产生污泥的流出。应给与系统产生了故障有关。

6.后续工艺的话,如针对流出的污泥,自然是加强反应器本身的运行为主了。我想没有必要设沉淀池或过滤池的吧!

(二十三) 一城市污水处理厂,3万吨/日,氧化沟工艺,前置缺氧区,有脱氮除磷功能。进水TN:30-35mg/l,出水要求控制12mg/l以下。氮的去除率要求很高,传统硝化反硝化控制很难满足,不知有何良策? 还需要我提供哪些数据?请指教。

答:

1.进水TN:30-35mg/l,出水要求控制12mg/l以下,我想这个去除率并不高,只是,浓度越低,去除率越难提高而已。

2.反消化段厌氧控制如何?回流不要太大,否则很难做到厌氧状态,自然反消化效率就低了。

3.当然,你的回流比高,前置缺氧段容积小,这两个因素,都降低了反消化菌在厌氧区的停留时间。也会反消化不彻底。

4.底物是否偏低也可考察的。

问:我厂缺氧区设计水力停留时间1h,但实际加上回流污泥量,停留时间不足1小时。回流比100%左右。缺氧区溶解氧在0.7以下。进水COD目前200~300mg/l,COD/TN:6.5~8.5,mlss: 4.5g/l左右。若降低回流,会否降低脱氮效率?我想降低好氧区DO,实现好氧区同步硝化反硝化和脱氮类型转变为亚硝酸型脱氮,提高脱氮效果,不知你有何建议?

答:

我想碳源没有问题,请降低回流污泥量(40%~50%),由此尽量降低厌氧区的溶解氧,溶解氧0.07ppm还是大了。同步消化反消化的效率是低的,你要学习尝试一下当然也没关系。

(二十四) 我厂目前遇到困难.进水含有大量印染废水,对我厂目前培菌有影响吗??进水外观为较透明的淡红色水。cod=290,bod=20,ph=5.6。我们采取的是氧化沟工艺。目前菌种还没有培起来。还处在摸索阶段。进水的ph值太不稳定!!有时3,有时9。而且进水的bod/cod严重偏低!!!我们的菌种还没有培起来.原水比较复杂,泥沙多,营养成分较低,PH变化大。活性污泥浓度上不来,我们采取的间歇式配菌已经近两个月,收效甚少。

答:

1.这个事情确实比较难帮你的。

2.我想目前的任务是培菌,至于出水是否超标已不太重要了。

3.提高原水碳氢含量是必须的。印染废水本身不易降解,作为氧化沟工艺,虽较传统活性污泥法的运行负荷为低,但是,在低bod/cod值,且存在难降解的印染废水。培菌确实困难。

4.减少曝气量,以满足最低溶解氧要求即可。否则,低负荷状态下,活性污泥将,自身氧化或随出水流出。

5.增加各池进出水切换频率。不至于是微生物在营养缺少的情况下沉淀时间过长,过长的停留时间也将使微生物自身氧化。而不易培菌。

6.其它一些如ph调整,检测方法,提高泥沙去除等还请自己斟酌处理。

问:目前经过耐心调试两个氧化沟的污泥已经渐渐起来了(共有四个氧化沟)。SVI(30)只有左右。二沉池的出水还存在漂泥现象(本来污泥就不多)。我们的操作为:有符合要求的原水(PH值色度等)进,两个氧化沟各开两台嚗气(DO为8~9),嚗气机为表面,功率为30KW。四个二沉池回流到这两个氧化沟,两台回流。进水COD=350,BOD=80,SS=60,进水水质不是很稳定!!!请高手多多指教培菌后半段的工作!!!

答:

1.培菌有改善,恭喜你!

2.看了你的描述,我觉得你的工艺好像有点不象氧化沟工艺了。

3.不管如何的工艺,我觉得你的溶解氧控制似乎高了,测一下,曝气池出口的溶解氧吧!大于1.5的话,曝气机关掉几台,如果关掉后充氧会不均匀,就频繁切换一下吧。

4.注意营养剂的合理投入。

5.你们已经对原水有所控制,我想培菌会顺利的。

6.活性污泥的流出,和你的负荷相对高,活性污泥量少等有关,培养到一定程度自然会消失的。而且,流出去的恐怕大部分也是性质比较差的那一部分污泥。

(二十五) 我所处理的污水中含有硝基苯和苯胺类物质,工艺为调节池-汽浮-加酸罐-铁碳池-加碱罐一沉池-水解酸化池-接触氧化池-二沉池-出水。

在培养过程中,我加入了邻近化工污水厂的污泥进行接种。氧化池中BOD为400多。(可能因稀释倍数太大,误差较大。)前期进水1200时出水有800多。因此才降低进水浓度。

现因出水没达标,环保局有异议!我不知有无更好的方法既使出水达标(100mg/l)或接近达标,(因这是目前最明确的目标),又能起到污泥培养作用。使以后的出水不至于有反复!

另外我想再问一下:一沉池、二沉池、污水脱泥房采用的絮凝剂用何种较好,(当然现在脱泥房的絮凝剂不是很急)。一般浓度及投入量是多少?现在一沉池、二沉池絮凝效果不是很好(我采用的是聚铝PAC)。

答:

一、1.硝基苯和苯胺是属于难降解的污染物质,对此类废水的去除,各过程控制段都应控制得当。否则处理水时有压力的。

2.投加絮凝剂PAC前后你需要测一下有机物的去除率。我建议同时组合投加助凝剂(PAM),相信在该物理段对有机物的去除率会提高的。由此将减轻该类难降解物质对后续生物系统的冲击。

3.在工厂内部,采取节水措施,减少产水量,并降低二沉池回流水量,回流比可取50%以下。通过以上方法,提高污水在生物系统内的停留时间,此对去除率的提高有益。

4.如果可以的话请告知现阶段处理水量,接触氧化池容积,溶解氧控制值,接触氧化池生物浓度等参数。

5.PAC+阴离子PAM是比较好的絮凝剂组合。二沉池通常是不用絮凝剂的。脱水机房通常使用阳性的PAM即可。当然有些情况下也可以使用阴离子和非离子型的PAM。

6.投加浓度各个水厂水质不同,还请自己通过杯瓶小试予以确定。

二、1. 从你提供的数据:进水1200mg/L,出水800多mg/L,而氧化池的BOD=400mg/L来看,进水中的苯胺类难降解有机物几乎没什么降解。这说明整个生物处理系统中的优势微生物菌群(有降解苯胺类物质能力的微生物)还没有形成,所以你的生物处理出水就无法达标。

2. 其实缺氧--好氧系统的启动很费时间,如果你接种了相关废水处理的污泥(废水中也含苯胺类),启动时要掌握好水解池的水力停留时间、污泥回流等,可以监测一下水解池中pH值变化和挥发酸(VFA)看水解池是否发生了作用)。

3.如果能接种到相关废水处理的颗粒污泥可能启动得更快些。

4. 现在关键把生物系统正常启动,没有这个前提出水怎能达标。

5.可参照一下"贺延龄"写的一本有关厌氧的书看看,有些理论依据再结合实际做起来,你就不会着急了。

三、"可以监测一下水解池中pH值变化和挥发酸(VFA)看水解池是否发生了作用"

1.我非常赞同用以上方法检测一下。同时作为水解池效价评定的依据。但现在看来pH值和挥发酸(VFA)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2.作为系统调试和试运行阶段,环保局应该不会过分强调出水达标才是啊。

 

水世界社区,让水处理更简单!http://bbs.chinacitywater.org

上一页页码:[<< 1 2 3 4 ] 下一页 共4页

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或“水世界微信”的文字、图片等,版权均属本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等如需转载、转贴,请注明来源为“水世界”。凡注明"来源:XXX"的内容,为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他违法、恶意使用本网内容者,本网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微水会

第十六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推荐书籍


    《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作者:任南琪
    内容简介:

    《水的再生与回用》
    作者:【美】林宜狮
    内容简介:

合作邀请:010-8858538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