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水业新闻 >> 技术要点 >> 

技术:活性污泥法运行中的常见问题及故障解答

时间:2018-01-04 来源:水世界订阅号 作者:

我刚开始是怀疑是曝气太大破坏了絮凝性,但我们的溶解氧不是很高啊,设定在1.5,究竟原因是什么啊,能不能帮我分析一下?

传统活性污泥法,污泥龄4天的操控,如果进水浓度高,水量大(即污泥负荷高)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污泥负荷不高,如此污泥龄控制是不合理的。

如果你对各参数的操控理解比较透彻,那么,不论是通过污泥浓度和排泥量算出来的,还是去通过控制得来得!都没有关系。但要和其他参数一起考虑,总结各个情况下的最佳控制点。

曝气池沉降性差,依据的参数是SV30值,30%以下比较正常,否则应用显微镜检查丝状菌的增殖情况。

上清液的混浊,多半是污泥负荷较高,导致生物活性增强不易沉降导致。通过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多量的非活性污泥类原生动物,比如,侧跳虫,滴虫等常见的快速游动型纤毛虫。此类生物可以直接利用游离的细菌及有机物作为食物源。在负荷高时,游离不易絮凝的细菌增加,为此类生物提供了大量食物源,由此导致大量增生。不易絮凝的细菌和此类原生动物,导致活性污泥沉降变差。机理于此,还请自己体会。

飘泥产生的原因也很多,空间产生来源考察一下,是池底沉降后又浮上来,还是未沉降到池底就浮上来了呢?颜色,粘度,上浮物显微镜检查都是要检查的。少量产生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大量产生,将使出水指标上升,曝气池污泥量减少。

正常的微生物是不易被曝气所打碎的,即使如此,在二沉池同样,在水切力小的时候可以快速絮凝的。

溶解氧控制在1.5,是基于成本控制而言,而且是指曝气池出口出水的溶解氧含量,曝气池首端的曝气要经常检测,必须予以保证的,因为,吸附氧化的主要位置就在前2/3的位置,后1/3就应该,为其絮凝做准备,试想,出口过度曝气,其生物活性被动升高,怎么利于二沉池的生物絮凝沉降呢?尤其是污泥老化时,污泥粘度升高,很容易粘附曝气的小气泡而有浮泥,不易沉降。

(二) 请问:我公司食堂经隔油池出水后COD值为1200mg/l左右,水量2万t/月,要求出水COD<300,如何处理?

根据水量,成本及处理要求,我想要增加生化处理系统了,单单依靠物化可能达不到要求,费用也会较高的。

1、活性污泥培养过程中C:N:P=100:5:1,但是怎样计算面粉和尿素和磷酸氢二氨的投加量。

2、我厂在培养过程中可能出现污泥膨胀现象,镜检应该怎样监测?

3、请告诉我详细的培养和驯化活性污泥的具体操作!

其实不但是培菌,运行中,营养剂的添加也可按照C:N:P=100:5:1来确定。但要注意,检测生物系统进水前,原水中的氮磷含量,并予以抵扣掉。

投加面粉来促进培菌,有点浪费吧!直接将面粉溶解在水中,检测BOD5,然后根据投加量及水量换算一下就可以了。

尿素的氮含量好像是46%,计算投加量时不要忘了。

磷酸氢二氨你根据分子式自己计算一下磷含量吧!

例如:根据日实际处理水量(如1.5万吨),进水BOD5=200ppm,进水几乎不含氮磷(含则扣除),则尿素投加量=(15000*200*5)/(100*1000*0.46)=326kg;磷酸也同,只是分子中的5换成1,分母中的0.46换成磷酸氢二氨中磷的含量。

丝状菌检测是容易的,但控制是比较困难的。

通常,我所见到的丝状菌或类丝状菌,大凡如下特征:呈透明半透明状,细如发丝。粗细均匀,有的体内带硫粒成黑点状,部分具有活动性,甚者菌体长出细小分枝以扩大吸收养分的能力。光学镜600倍放大可见到的,内部构造1000倍放大可见。

藻类有的形状也如丝状菌,但大凡带绿色而可区分!

培菌和驯化有专门的教材和工具书,你可以看一下,我这里不可能一一列举的,还请原谅!

(三) 进水含有大量的印染废水,只要曝气二十几分钟,氧化沟上就有半米高的白色泡沫。一个氧化沟有六个曝气机(30kw),曝气机的主要作用为充氧和推流。DO基本上为8到9。所以我一般交替开启曝气机。

1)印染废水除了白色泡沫外,还有什么危害?我们该怎样杜绝?

2)进水时我们该开启几台曝气机?不进水又该如何操作?

上一页页码:[<< 1 2 3 4 5 6 >>] 下一页 共6页

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或“水世界微信”的文字、图片等,版权均属本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等如需转载、转贴,请注明来源为“水世界”。凡注明"来源:XXX"的内容,为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他违法、恶意使用本网内容者,本网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微水会

第十六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推荐书籍


    《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作者:任南琪
    内容简介:

    《水的再生与回用》
    作者:【美】林宜狮
    内容简介:

合作邀请:010-8858538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