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通常两者关系呈线性关系,但绝非必然,因为,影响膨胀的因素较多,膨胀也有法座高峰和低谷的。只是参考一下倒也无妨,但绝对依赖没有必要的。
十五、请问您对于一个稳定运行的处理工艺,它有什么特征吗?比如说污泥、生物相......?
我还是以传统活性污泥法为例吧!
1.去除率可以参考处理效果的。
2.微生物沉降性能等微生物检查指标同样可以的。
3.活性污泥的新鲜色泽,腥味等。
4.生物相中附着类原生动物的优势地位等。
十六、在第三版的《排水工程》中,在活性污泥法一章里面,有一个城市污水活性污泥系统处理BOD负荷率与SVI值的关系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污泥负荷有一个高负荷区和一个低负荷区,这两个区中,SVI都小于150,不产生污泥膨胀现象,但在两个区之间,SVI值很高,属污泥膨胀区。我想的是化工废水用活性污泥法处理时,COD负荷率(见于条件所限,BOD测试困难,所以改用COD负荷率,不知是否可行?)是否与SVI值有一定的关系,是不是也有高负荷和低负荷区,污泥膨胀区等等。
1.第三版的《排水工程》我没有翻阅过。我想,单纯得出BOD负荷率与SVI值的关系曲线在实际生产中,很难解决丝状菌膨胀问题的。因为,导致丝状菌膨胀的原因很多,有的可以调整过来,但是,有的生产中很难调整的。
2.低负荷导致丝状菌膨胀,理论上理解比较容易的,但是高负荷导致丝状菌膨胀,我不太清楚了。
3.对于丝状菌膨胀,我个人认为,有一个得病的过程,有时候,操作环境非常容易导致丝状菌膨胀,但事实是并没有发生膨胀,相反,以前已经有发作过的,以后,稍微操作或进水变化,就会有规律无规律的发生膨胀。主要还是一个得病问题。正常菌胶团与丝状菌,生化物理性状接近,处理自然难度很大。
4.如果要分析,改用COD负荷率自然没有问题的。作一下研究可以的,指导生产实践恐怕只能是参考了!
十七、我想污水处理培养微生物由于水温问题造成微生物数量或种类的减少,或者说污泥浓度上不去,如果是这样的话,可以增加水中含碳氢的物质,另外加暴气量,但不要过分,这样可以增加水温或者说保持水的温度降低,另外要加大培养的天数.这样会漂泥吗?
1观点是正确的,但实际运用可能有难度!
2.我们在污废水处理操作时,尽量按照正确的操作方法进行,本站的目的也是如此,通过大家提出的问题及现状,分析问题,纠正操作方法而已!提供的改善方案力求简单易行,对需要增加设备、改变流程的做法尽量不提的!
这主要看进水的PH值怎样,如果碱性不是太高,那么这时你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洗衣粉,可以除去这种情况,有一个条件,那是由于洗衣粉是碱性的,所以在加是应在不影响微生物的活性的前提下加。当然你所采用的污水处理工艺在预处理部分如果用了撇脂沉砂池更好,在这里它可以把围在砂粒上的油脂类之物给去除一部分。
十八、如何降低出水的氨氮?我们工厂内有个小的生活污水处理站,用的是A/O的接触氧化法,最近1个月前对池内的污泥进行了重新培养,培养后出水的COD处理效果很好,为50多,但是现在有个问题就是氨氮总是超标,现在我控制的DO为A池为0.3~0.7,O池为2.6~4,由于本身进水的COD浓度比较低,只有100多一点,所以我每天分6次向调节池内投加葡萄糖,基本控制进水COD在300左右。进水的NH3-N最高只有20多一点,有的时候为10多,而出水的氨氮总是比进水高,从我每天监测的数据画的曲线看,出水的氨氮基本在进水之上,所以出水氨氮基本为15~25之间。我们的整个工艺是格栅,调节,缺氧,好氧(部分回流到缺氧),沉淀,砂滤,消毒,出水。葡萄糖投加的确切地点是在格栅间,目的是为了让葡糖糖与废水在调节池充分混合,均匀水质。理论上来说应该是缺氧池保持一定浓度的有机物,不能太低。而缺氧池的溶解氧的控制范围是考虑到风机不能频繁开开停停,所以设定的范围为0.3~0.7。但是,在这个情况下出水的氨氮总是超标,但是COD的处理效果又很好。从现场好氧池的挂膜看,污泥长势良好。
上一页页码:[<< 1 2 3 4 5 >>] 下一页 共5页
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或“水世界微信”的文字、图片等,版权均属本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等如需转载、转贴,请注明来源为“水世界”。凡注明"来源:XXX"的内容,为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他违法、恶意使用本网内容者,本网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中国水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指定网站 国际水协会中国委员会工作网站
全国中长期科技发展十六项专项之一、中国十六大中长期重点专项 - 中国水体污染防治重大专项发布网站
技术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8982号-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城科会办公楼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权所有: 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