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我们一定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以防控生态环境风险为底线,以压实地方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责任为抓手,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党的十九大和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分别通过党章修正案、宪法修正案,以党内根本法和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和国家指导思想与时俱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鲜明、逻辑严密、系统完整、内涵丰富,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涵盖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工作,明确了新时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力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项事业提供了思想指引、行动依据和实践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集中体现为“八个观”:一是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深邃历史观。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二是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自然观。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三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四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五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的整体系统观。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和草。六是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严密法治观。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明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七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行动观。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人民群众自觉行动。八是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全球共赢观。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历史使命、执政理念和责任担当,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必须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转化为生动实践成果,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长远性、开创性举措,思想认识程度之深、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执法督察尺度之严、环境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
坚决向污染宣战。国务院相继出台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全国累计完成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7亿千瓦,占煤电机组总装机容量的71%,建成世界最大的煤炭清洁发电体系。淘汰城市建成区10蒸吨以下燃煤小锅炉20余万台,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2000多万辆。开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供暖。开展长江经济带地级及以上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保执法专项行动,排查清理整治490个环境问题。36个重点城市黑臭水体全部开工整治。13.8万个村庄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约2亿农村人口直接受益。启动79个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项目。开展打击进口废物加工利用行业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对1000多家违法企业实施处罚。2017年限制进口类固体废物进口量同比下降12%。
生态环保领域改革全面深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40多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具体改革方案,初步建立“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实现中央环保督察31个省(区、市)全覆盖,直接推动解决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8万多个。开展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改革试点。基本完成火电、造纸等15个行业和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钢铁、水泥等高架源排污许可证核发。
生态保护修复持续强化。建成自然保护区2750处,总面积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9%。开展“绿盾2017”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关停取缔非法企业2460多家,对1100多人进行追责问责。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启动实施两批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开展全国生态状况变化遥感调查评估。
核与辐射安全切实保障。核安全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核安全监管能力显著增强、核安全文化水平持续提升。38台运行核电机组、19座研究堆、24座核燃料循环设施保持良好安全运行记录,18台在建核电机组建造质量受控,放射源辐射事故年发生率降至每万枚1起左右,全国辐射环境水平保持在本底涨落范围。
环境基础支撑日益夯实。制修订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税法及其实施条例、核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完成1436个国控空气质量监测站监测事权上收,2050个国控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断面实施采测分离。发布国家环保标准467项,现行有效标准达1843项。 2017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10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22.7%,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分别下降39.6%、34.3%、27.7%,珠三角区域PM2.5平均浓度连续三年稳定达标,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为58微克/立方米,圆满完成“京60”目标任务,《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确定的目标超额实现。全国地表水优良(I-III类)水质断面比例增至67.9%,劣Ⅴ类降至8.3%,大江大河干流水质稳步改善。
这些成就的取得,最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的推动指导,在于习近平总书记亲力亲为、率先垂范所彰显出的强大感召力、标杆作用和榜样力量。
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或“水世界微信”的文字、图片等,版权均属本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等如需转载、转贴,请注明来源为“水世界”。凡注明"来源:XXX"的内容,为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他违法、恶意使用本网内容者,本网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中国水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指定网站 国际水协会中国委员会工作网站
全国中长期科技发展十六项专项之一、中国十六大中长期重点专项 - 中国水体污染防治重大专项发布网站
技术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8982号-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城科会办公楼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权所有: 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