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著名生态学家侯学煜曾提出一个观点,即生态学应该成为环境保护的理论基础。您认为该如何理解?
曲格平: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观点。自从我国开展环境保护工作以来,我们一直没有停止对环境保护理论的探讨,许多学者对此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总的来看,我们对环境保护的探讨更多集中在方法层面上,对理论的探讨还不系统不深入,特别是社会科学的参与还很不够。
生态环境问题是个大的社会问题,必须有社会科学的更多参与。我认为,如果我们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等知识,做好生态环境的理论探讨和研究,一定能把我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环保知识结合起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环境保护理论,不断丰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突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这个特色,提升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水平,我们对全球的环境保护一定会发挥更好的示范作用。
记者:您曾强烈呼吁,我们需要一场环境革命。我国现在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不是可以看做是环境革命呢?
曲格平:可以这样看待。我们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环境保护,在很长时间内是跟随在发达国家的后面,学习他们的理论,效仿他们的方法,也不断突破他们的模式,结合我国实际进行创新。但是在追求GDP的强大压力下,实际上走的是在发展经济中扩大污染、在污染中加深对环保的认识、在污染治理中不断提出加强环保的路子,没有很好地体现后发优势,使得环境保护在很长一个时期处于经济发展的附属地位,工作比较被动。
为了取得工作的主动权,我们一直在努力把环境保护纳入国家的重大决策、发展战略、发展目标,不断追求环境与经济、环境与社会、环境与资源等的协调。这些努力使得我国环境没有因为GDP的大幅增长而同步恶化,这也可以看做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
但是,只有当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等负面影响问题充分暴露后,党中央做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决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之后,将环境保护融入生态文明建设这个更大的背景中,生态环境保护才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污染防治才真正有了显著的进步。
同时,以生态文明建设统领和提升原有的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发展的目标且被摆到突出地位,也成为检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落实成效的标准,这在国际上可以说是独树一帜,非常具有示范意义。
从原始的狩猎文明,经历了黄色的农业文明到黑色的工业文明,人类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现在各国都在期盼绿色的生态文明。放眼望去,能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绿色转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只有我们可爱的中国。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完全可以看做是一场深刻的环境革命,甚至是从国家治理理念到治理模式的革命。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对全球生态环境保护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模式。
记者:如何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快破解发展与保护之间的阶段性矛盾?
曲格平: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极大甚至过度地消耗了资源和环境,我国的经济必须进行转型,实施生态转型,转型的方向应该是发展生态经济,生态经济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生态经济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要摆脱单纯追求GDP增长的模式,那种发展模式是“无根性”的。因为单纯GDP的计算,没有充分考虑资源环境及其外部性,使得经济发展缺少了根基。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过去那种发展模式下,我国环保工作开展得非常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痛定思痛,我坚决支持实施绿色转型,在我国构建生态经济体系。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布朗为他的著作《生态经济》加的副题就是“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由此可以看出,发展生态经济符合世界潮流。
记者:您非常重视环境保护的产业意义,对此如何理解?
曲格平:我们不仅要看到生态环境保护的公益性,也要足够认识其背后的产业价值。以获得联合国“全球500佳”环境奖的李双良为例,他治理太钢渣山,一是保证了排渣顺畅,解放了太钢的生产力;二是完善了生产链条、产生了经济效益,发展了太钢的生产力;三是消除了很多污染,保护了太钢的生产力。这三方面成果都可以看做是“环保生产力”,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都非常显著。其实,不论是污染治理项目还是生态修复项目,都具有产业的价值,都可以看做是生态产业项目。在我国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时候,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已经成为新的重要动能。因此,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产业意义要高度重视。
记者:您怎样看待生态环境保护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
曲格平:我多次参加重要国际会议,深深感到生态环境保护确确实实是一件服务于全人类的伟大事业。随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我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深入理解,极大增强了我们参与全球环境事务、开展环境外交的主动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任务。这次在修改宪法中,在序言中增加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规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今后应该成为我们在国际上进行环境交往的主旋律,我们从事生态环境保护的人应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卓有成效的实践者。
我经历和目睹了我国环保事业发展的整个过程,现在看到的是充满希望的光明前景。我相信,我们生态环境战线一定会紧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步伐,在政府强有力组织下,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坚守生态红线,构筑生态环境的安全屏障,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生命健康,洋溢绿色生态文明的新时代而高歌奋进。对此,我充满了信心。
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或“水世界微信”的文字、图片等,版权均属本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等如需转载、转贴,请注明来源为“水世界”。凡注明"来源:XXX"的内容,为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他违法、恶意使用本网内容者,本网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中国水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指定网站 国际水协会中国委员会工作网站
全国中长期科技发展十六项专项之一、中国十六大中长期重点专项 - 中国水体污染防治重大专项发布网站
技术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8982号-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城科会办公楼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权所有: 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