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帮扶企业治理污染的有关指示精神,根据生态环境部监督帮扶工作的部署,环境发展中心从今年初开始,围绕地方和企业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对生态环境技术需求问题,结合参加监督帮扶工作组了解有关情况,并先后在成都、东莞、福州、咸阳等市开展调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启动后,又到洛阳、长沙等市继续开展调研。当前,面对全国范围和丰富多样的技术需求,目前的帮扶工作是否能够满足各地迫切的现实需要?各地有哪些环境技术需求?如何才能有效帮扶地方,满足他们的环境技术需求?记者日前专访了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主任、党委副书记任勇。
答:“不会管、不会治”已经成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面临的新的急迫问题。
长期以来,有两个重要问题始终困扰和严重制约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程和效果:一个是不少地方党委政府不是真重视生态环境工作;另一个是很多企业不是真想治理污染。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导下,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在这些变化中,上述长期困扰生态环境保护的两个重要问题发生了质的改变。目前,总体上看,无论是否知行完全合一,但地方党委政府生态环保责任压实和真抓抓实的态势、企业想达标真治污的态势初步形成,这是圆满完成《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原发动力和基本原因。
在近来的调研中,情况悄然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县领导对当地环保工作基本是了然于胸,而且感受到是在真抓实干。
在调研中,普遍而强烈地感受到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出现两个新的突出问题:一是市县政府急切地想知道,按照国家和各省的治理要求和措施落实下去后,大气质量能不能改善到考核的目标?需要有专家说得清清楚楚,才能加大治理力度;否则,事倍功半,既要被追责,又会被当地企业和市民埋怨,风险太大。二是企业急切地想知道,谁能帮他们制定治理的方案,上哪里能找到治理的技术装备,上门推荐的技术装备灵不灵;否则,既要面临关停的风险,又可能白花钱。
环境规划院于今年初对30个省2586家民营企业关于参与污染防治攻坚战情况的调查显示,97.3%的受访企业通过多种信息渠道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有所认知和了解。71.4%的受访企业接受了环保监督执法,70%的受访企业认为在污染防治攻坚中,政府应提高环境治理参与各方的合作体系建设;60%的受访企业认为应加快环保产业的成果转化,完善产品认定标准,需要政府支持推动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因此,总体上判断,近年来通过前所未有的强化监督和严格执法,我国环境监管形势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地方政府“不作为”、企业“不想治”的突出问题正在向地方政府“不会管”、企业“不会治”的问题转变,当然,不少地区依然是两类问题并存。
答:根据我国环境监管形势的新情况,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对地方政府和企业污染防治的技术帮扶工作,切实落实总书记的有关指示精神。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在2019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聚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标志性战役,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要充分依靠科技手段实现精准治污”。2017年组建了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向重点区域城市派驻专家组,帮助研究制定“一市一策”。2019年组建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派出40多个专家团队,帮扶沿江城市治理水环境。将重点区域的强化监督组改为强化监督定点帮扶组,既发现问题,又帮助解决问题。组建工作机构,发布专项指导意见,举办专场技术展示对接会,全面推动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14个省区市开展了专项帮扶工作。比如,吉林省开展了“专班抓项目”“万人助企业”;河北省开展了“万名环保干部进万企”;上海市建立了联系服务民营企业工作制度等。
大体上,在污染防治攻坚中,目前市县两级政府的技术需求有两类:一是精准的综合性治理方案。即针对水、土壤、大气等攻坚战的质量目标,根据当地实际,需要精准的对策措施,换句话说,就是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就可以达到考核目标,在清晰准确的污染源解析和排放清单的基础上建立目标与措施之间的量化响应关系;二是精准的专项治理方案,例如重污染天气应对方案、某一黑臭水体治理方案、某一行业或工业园区的污染治理方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方案等。在企业层面,因行业、技术工艺、规模和特征污染物等的不同,技术需求纷繁多样。
针对上述需求,地方组织的帮扶工作,特别是生态环境部组织的两个国家联合中心,对部分地区精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帮扶工作本身体现了环境治理方式的创新,对改善政府与企业的治理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广西的企业负责人说,生态环境部门以前跟我们是“面对面”,现在是“肩并肩”;生态环境部门能“换位思考”,我们的关系“越来越融洽”。
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或“水世界微信”的文字、图片等,版权均属本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等如需转载、转贴,请注明来源为“水世界”。凡注明"来源:XXX"的内容,为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他违法、恶意使用本网内容者,本网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中国水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指定网站 国际水协会中国委员会工作网站
全国中长期科技发展十六项专项之一、中国十六大中长期重点专项 - 中国水体污染防治重大专项发布网站
技术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8982号-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城科会办公楼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权所有: 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