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水业新闻 >> 领导之声 >> 

谋好“十四五”,开启美丽中国建设新篇章

时间:2020-11-04 10:45:32 来源:望 作者:王金南 秦昌波

从经济结构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仍处于高位。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没有根本改变,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没有根本改变,生态环境事件多发频发的高风险态势没有根本改变。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源消费、机动车保有量等产生污染物排放的驱动因素仍处于高位平台期,且保持持续增长态势,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消耗尚未实现实质性脱钩。比如,2019年全国粗钢、水泥、火电等产品产量和原油加工量分别为10亿吨、23.5亿吨、5.2万亿千瓦时、6.5亿吨,分别占全球总量的53.3%、56.0%、49.4%、16.2%,且产量仍呈增长趋势,预计未来5~10年我国钢铁、建材、石化、火电等主要工业行业产品产量仍处于高位平台期。2019年,煤炭消费总量39.3亿吨,煤炭消费比重为57.7%,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7.7个百分点,能源结构调整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从生态环境看,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并不稳固,与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和人民群众期待还有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老百姓对生产生活环境质量要求会更高、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容忍度更低。目前,我国大气污染治理仍处于“气象影响型”阶段,重污染天气时有发生,臭氧影响逐渐显现。城市黑臭水体长治久清还需持续推进,农业农村污水治理亟待加强,海河、辽河、黄河等流域劣Ⅴ类断面多,长江等流域总磷污染较重,湖库富营养化问题尚未得到有效控制,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近岸海域水质较差。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压力大,超筛选值农用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的任务较重,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环境风险依然存在。

响应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待

站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十四五”相关目标任务的确定,不仅要考虑五年期内生态环境的改善要求,还要充分考虑2035年乃至本世纪中叶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强化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出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响应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待。

第一,大力推进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内生动力。绿色发展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世界银行相关研究显示,发达国家解决环境污染问题,70%靠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30%通过末端治理。“十四五”期间,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面推进结构调整和绿色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末端减排潜力正在逐渐减少,技术进步与结构优化调整将成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潜力。另一方面,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加快形成,更加强调疫后绿色复苏,这对推动绿色发展是难得的机遇。

“十四五”时期,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推动疫后经济绿色复苏,优化区域格局,壮大绿色发展新动能,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资源能源效率提升、能源清洁低碳发展、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为重点,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依据,以结构调整、布局优化、效率提升和政策激励为手段,培育高质量发展绿色增长点,推动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大力实施绿色转型,实施一批绿色转型升级重大工程,全方位推动生产方式绿色转型。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大力培育绿色消费理念,与扩大内需战略相衔接,启动全民绿色消费行动计划,以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变带动绿色消费,以绿色消费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培育壮大生态经济,从源头大力推进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内生动力。

第二,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统筹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需要系统保护,减污增容并重。一方面,通过污染减排、环境治理,在“分子”上做减法,减轻污染压力;另一方面需要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扩大生态容量,提升承载力,在“分母”上做加法。比如大气环境治理,既需要通过大气污染减排和联防联控减轻污染排放,也需要通过防风固沙、城市蓝绿空间建设等生态保护措施,扩大生态容量,扩大空气扩散条件。又如水环境治理坚持“三水”统筹,将减污增容、节水提效、增加生态用水保障、水生态恢复等结合起来。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既需要加强温室气体排放控制,也需要增加森林、草原、湿地等碳汇功能,提高各方面的适应能力,推动气候与环境的协同治理。

第三,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今年3月,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这是在部门领域党中央审议印发的第一个关于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体现了党中央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

“十四五”时期,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四,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做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加快经济绿色转型发展,厚植绿色资本,既是大国竞争的新焦点,也是谋求大国地位的新起点。在以气候变化、能源革命、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为代表的绿色战略中,我国可积极应对,深入开展“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环境治理进程和履行国际公约,争做负责任的参与者和各种全球环境问题国际准则制定的主导者,争取“十四五”重点地区和行业率先“碳达峰”,积极推动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和人类共同体理念融入全球绿色治理体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王金南: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秦昌波: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战略规划研究所所长)

上一页页码:[<< 1 2 ] 下一页 共2页

水世界社区,让水处理更简单!http://bbs.chinacitywater.org 

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或“水世界微信”的文字、图片等,版权均属本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等如需转载、转贴,请注明来源为“水世界”。凡注明"来源:XXX"的内容,为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他违法、恶意使用本网内容者,本网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微水会

第十六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推荐书籍


    《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作者:任南琪
    内容简介:

    《水的再生与回用》
    作者:【美】林宜狮
    内容简介:

合作邀请:010-8858538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