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围绕美丽中国建设目标,谋划好“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和重点工作方向,对美丽中国建设起好步、开好局具有重要意义。
朱之乡稻田美。这是一列动车组列车奔驰在陕西省洋县戚氏街道朱家村一带的稻田间(7月14日摄) 陶明摄
回顾即将过去的“十三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是迄今为止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最大、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最好的五年,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成就世所瞩目。
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基本完成,战略地位不断加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制定了一系列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改革方案,“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特别是把“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等写入党章,宪法修正案将新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写入宪法,生态环境保护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关键性进展,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截至2019年底,“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生态环境领域9项约束性指标,有8项已提前完成。与2015年相比,2019年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上升8.9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下降6.3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年均浓度下降23.1%,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年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2%。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污染物排放总量累计分别下降11.5%、11.9%、22.5%、16.3%。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固体废物进口种类和数量大幅减少。全国范围内初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森林覆盖率达到22.96%,森林蓄积量175.6亿立方米,生态系统格局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整体稳定。
生态环境保护有力促进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推动了高质量发展。截至2019年,全国实现超低排放的煤电机组约8.9亿千瓦,占煤电总装机容量86%,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超低排放清洁煤电供应体系,6.1亿吨粗钢产能开展超低排放改造。我国光伏、风能装机容量发电量均居世界首位,全国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达23.4%,煤炭消费占比下降至57.7%。京津冀地区煤炭运输集疏港实现“公转铁”,全国铁路货运总量同比增长7.2%。累计淘汰黄标车、老旧车2000多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保有量稳步提升。
全社会绿色发展理念、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地方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机遇和重要抓手,推进高质量发展,努力走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赢之路。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加强环境保护就是维护健康市场,符合自身长远利益,依法排污治污、保护生态环境的法治意识正在形成。生态文化、绿色消费、共享经济快速发展,全社会关心环境、参与环保、贡献环保的行动更加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日益成为社会主流风尚。
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我国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推动达成《巴黎协定》实施细则,提前完成了中国对外承诺的2020年碳排放强度目标。2020年9月,我国宣布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争取实现碳中和。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受疫情冲击叠加影响,国内外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压力依然很大。
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正面临严重衰退,孤立主义、保守主义、民粹主义反弹,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持续蔓延,进一步持续加剧“逆全球化”思潮和行为,技术封锁和贸易保护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欧美发达国家关系国家安全和基本民生的制造业回归态势明显,不断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国际贸易增长前景堪忧,国际直接投资稳定性严重不足,外需紧缩有可能成为常态。
从内部环境看,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统筹发展和保护的难度增加。国内部分地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减弱、保护意愿下降、行动要求放松、投入力度减小。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企业加快复工复产,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并行推进,产能和产量短时间内集中恢复性增长,给生态环境带来反弹压力。同时,随着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居民消费规模扩张带来的能耗增加和生活污染加剧问题不容忽视。
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或“水世界微信”的文字、图片等,版权均属本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等如需转载、转贴,请注明来源为“水世界”。凡注明"来源:XXX"的内容,为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他违法、恶意使用本网内容者,本网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中国水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指定网站 国际水协会中国委员会工作网站
全国中长期科技发展十六项专项之一、中国十六大中长期重点专项 - 中国水体污染防治重大专项发布网站
技术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8982号-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城科会办公楼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权所有: 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