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水业新闻 >> 水务要闻 >> 

环境保护部2018年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实录

时间:2018-03-01 来源:环境保护部 作者:

下面,我很高兴接受大家的提问。

中央电视台: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计划有没有一些具体的措施,目标是什么?跟之前的《大气十条》相比,这些措施有哪些特点?有哪些变化,会不会更加着重于深层次结构方面的调整?

刘炳江:谢谢。《大气十条》确实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在下一步治理工作中这些成功的经验、措施会进一步固化。按照十九大报告关于“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总体要求,环境保护部正在抓紧研究起草蓝天保卫战的三年作战计划,确立具体的战役,一个战役接着一个战役打。

关于目标,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规定了空气质量的约束性指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幅度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明显降低PM2.5浓度,明显减少重污染天数,明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明显增强人民的蓝天幸福感。下一步改善目标要进一步深入论证,有的地方可能要提高要求,与人民的期盼相符合。

在具体措施方面,这涉及主攻阵地、主攻方向和突破点。主攻阵地就是京津冀及周边等重点区域,这些地方污染比较重。主攻方向就是着重解决产业结构问题、能源结构问题、交通结构的问题。突破点就是联防联控,重点解决重污染天气,因为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就是重污染天气。

具体到产业结构方面,重点是继续开展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淘汰落后产能并化解过剩产能,还有城区内重污染企业的搬迁等。大家如果看各个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就能看出来,有的省化解过剩产能的数量已经明确列出来了。我们会在全国范围内继续排查散乱污企业,进行综合整治,同时加强环保执法监管,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目前“2+26”城市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已经颁布实施。

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重点是治理散煤,重点地区推行清洁取暖,这个作为突破口,持续推进重点地区的煤炭消费总量控制。

在交通结构方面,重点是进行大宗物流由公路运输向铁路运输调整,并通过车油路联动措施提高机动车排放控制水平。

这涉及的都是深层次问题,目前都有所突破,但还没有取得显著进展,后面三年要有新的时间表。

除了三大结构问题,还要更加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重污染天气应对在京津冀已经实现了重大突破,大幅减少了持续时间较长的重污染过程,联防联控取得实效。其他很多地区还没有实现这种联防联控。要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度,完善重污染应急启动标准。

最后就是面源,大家看到在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较往年好,没有像以前出现扬尘污染很重的情况,这些地区真正把责任压实到了村、乡、镇,治理还是比较到位的。下一步要切实提高城乡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压实责任,切实解决扬尘和秸秆焚烧等面源污染。

华夏时报:《大气十条》实施以来,我国环境空气质量逐步改善,其中京津冀及周边等重点地区改善幅度大、效果明显,但我也听到一些声音,认为是因为气候条件比较好,风比较大。您认为成效的取得有几分靠天、几分靠人?

贺克斌:谢谢你的提问。针对空气质量改善,网上经常有一个说法叫人努力、天帮忙,用它来简单概括改善的原因。这个说法我们在研究大气污染原因的时候,也经常提到,内因是排放,外因是气象。2016年初,按照国务院要求,中国工程院组织了50多位院士专家,针对《大气十条》实施头三年的情况进行了中期评估,当时对《大气十条》实施的结果做了一个预判,到2017年底全国和重点地区完成《大气十条》的空气质量改善的颗粒物浓度降低目标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存在两个非常突出的问题:第一个就是北京市要完成60左右,就是PM2.5年均浓度降到60微克/立方米左右,难度很大,必须要下决心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全面推进区域联防联控;第二个问题,就是冬季的重污染天气非常突出,必须下大力气来降低采暖期的重污染峰值。提出这两个问题以后,也提出了包括散煤治理在内的十条政策和措施方面的建议。

针对评估结果和建议,环保部当时会同相关部委和省市,加紧研究相关措施。大家可能还记得,2016年年底和2017年年初,我们经历了一个跨年的长时间重污染过程之后,迅速推出了两个工作方案,第一个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第二个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在这两个方案的起草过程中,组织了专家对方案实施效果预评估,我本人也参加了评估工作。

当时预评估的结果表明,如果我们假定2017年的气象条件与2016年的情况基本相当,那么全面落实两个方案之后,北京市的PM2.5的浓度可以由2016年的73微克/立方米降到62-65,平均到63微克左右,也就是说,如果气象条件一样的话,2017年通过这两个方案的实施可以基本实现《大气十条》的目标,包括工程院中期评估提出的难点,就是北京60微克左右。

大家知道,后来实际上北京市2017年PM2.5的年均浓度降到58微克/立方米,从73微克/立方米降到63微克/立方米是减排措施的结果,而从63微克/立方米进一步下降到58微克/立方米,超过了当初预判结果,主要原因是2017年的气象条件跟2016年相比更加有利做出的贡献。

也就是说,就北京市而言,2017年的PM2.5下降,整个下降了15微克/立方米,这15微克里面,人努力大约占了70%,而天帮忙的贡献大约占了30%。

最近有关气象、环境、能源多个领域的专家、院士们对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比如说京津冀、长三角,也开展了空气质量改善的气象因素定量分析。

初步的结果是这样的,第一个就是近五年,2013-2017年,如果按照最近几十年的长周期来分析的话,在京津冀、长三角区域气象条件是比较差的时期。但是这五年本身的年际波动也有明显的变化,简单说跟2013年相比,2014年、2015年的气象条件是较差的,而2017年略有转好。通过模型做这样的分析,相对于2013年,2017年因为气象条件略有转好,可以使PM2.5在京津冀下降5%,在长三角下降7%。刚才听到刘司长已经介绍了,实际上从监测数据表明,这五年京津冀下降了39.6%,而长三角下降了34.3%。按照这两组数据来看的话,这两个重点区域在最近五年降幅当中,人努力占了80%以上,而天帮忙在20%以下。

中国青年报:我们对去年那场跨年霾印象深刻,当时大家都觉得大气治理目标很难完成,但最后却完成了,这一年我们采取了哪些措施确保完成?同时,这也引发了另一个讨论,我们前几年的源解析是不是不到位?

刘炳江:其实提了两个问题。我知道大家都很好奇,北京2017年跨年霾出现以后,作为大气司司长感觉压力很大,因为这七天北京的PM2.5累计相当于1800多微克,如果平均分摊到365天,每天就增加了4微克多。也就是说,北京要从73微克降到60微克左右,其实从年初开始要从78微克降到60微克左右。前4年从89.5微克降到73微克只降了16.5微克,这一年就要下降18微克,到60微克,任务十分艰巨。

但是往往就是这个样子,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就不会取得更大的胜利。跨年霾发生后,大家治霾的信心也都受到了影响,辛辛苦苦的四年,结果在收官之年,一开始就出现了大幅污染反弹。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出台了2017年工作方案和秋冬季攻坚行动方案。

上一页页码:[<< 1 2 3 4 5 6 7 8 >>] 下一页 共8页

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或“水世界微信”的文字、图片等,版权均属本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等如需转载、转贴,请注明来源为“水世界”。凡注明"来源:XXX"的内容,为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他违法、恶意使用本网内容者,本网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微水会

第十六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推荐书籍


    《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作者:任南琪
    内容简介:

    《水的再生与回用》
    作者:【美】林宜狮
    内容简介:

合作邀请:010-8858538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