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原有环境保护部的“大格局”与“小职能”
2008年机构改革后的环境保护部仍负责拟订并实施环境保护规划、政策和标准,组织编制环境功能区划,监督管理环境污染防治,协调解决重大环境保护问题,还有环境政策的制订和落实、法律的监督与执行、跨行政地区环境事务协调等任务。然而,在具体的环保事务管理方面,一些职能分散的同时,另一些职能则是缺失的,例如:管排污但不管碳减排;管点源污染但不管面源污染;管水污染但不管污水治理;管内陆环境但不管海洋环境。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时任环境保护部部长、现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在记者招待会上也重申:“长期以来,在我们国家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体制机制方面存在两个很突出的问题。第一是职责交叉重复,叠床架屋、九龙治水、多头治理,出了事责任不清楚。第二是监管者和所有者没有很好地区分开来,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有些裁判员独立出来,他的权威性、有效性也不是很强。”
(一)自然资源部与生态环境部的新使命
新组建的自然资源部,其功能更聚焦于对自然资产的产权界定、确权、分配、流转、保值与增值。
首先,空间规划统一。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一块地的用途成为各部门竞争的焦点,住建、国土、发改都有各自的规划职能,新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收归了三者的相关规划职责,实现了“多规合一”。例如,以往的土地与未利用地之间缺乏有效的生态审视,未利用地的规制因非耕地而不受重视。在土地管理“占一补一”的严格管理下,一些地方大量进行了空间“大腾挪”,将湿地变为耕地,将水体变为陆地,围湖围海造田,虽然看似耕地数量未减,实则宝贵的湿地、水生生态系统破坏严重。在自然资源部和地方自然资源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之下,这方面的弊病可望得到纠正。
其次,把自然资源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有利于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统一行使全民所有的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职责的体制,落实全民所有的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同时,使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和国家自然资源管理者相互独立、相互配合、相互监督。2017年出台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试行)》只有在现行机构格局下才能实现。
再次,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资产。市场的归市场,公益的公益,例如,生态公益林发挥生态、社会效益,其经营方式受诸如自然保护区之类独立机构管理;商品林则需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应分别用市场或规制的手段,去实现自然资源资产的保值增值。
针对上文中讲到的环保部门的弱势与分散,此次机构改革方案试图如此解决上述问题,用时任环境保护部部长李干杰的描述,从所有者方面来讲,已经完全打通了,山水林田湖草都统一起来了;从监管者的角度看,也统一起来。李干杰部长的具体总结是“五个打通”,把原来分散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职责统一起来:第一是打通了地上和地下,第二是打通了岸上和水里,第三是打通了陆地和海洋,第四是打通了城市和农村,第五是打通了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也就是统一了大气污染防治和气候变化应对。
他指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新的生态环境部不仅仅只保留了环境保护部的职责,还(将)有比较大的变化”。
(二)以美国为域外主要操作范本
资源环境管理方面的“大部制”,除却愿景,更在实操。目前这样以两大部为主体的“资源”+“环境”模式是否满足近中期我国资源和生态领域大手笔规划保护和生态系统功能维系的需要?
世界各国的环境资源管理机构的设置千差万别。有些较小的国家,往往将环境混合在其他社会管理职能中组成“大部制”。这种操作不适合我国这样的产业大国。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曾对比分析过四套可能的资源环境“大部制”方案。目前的模式虽不至于最为综合,从操作上却可能更为实际。
从实际操作层面,在资源环境保护较为成熟的国家进行筛选,从生态多类型国家的面积、经济产业结构与活跃程度甚至人口总量来看,美国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成功蓝本,而这一蓝本就是“自然资源保护”+“环境污染防治”模式。在美国这种国土面积广袤的国家,这样的模式是实际可行的。
20世纪初,美国最早的生态环境运动是从自然资源开始的,是由自然保护主义者和商业领袖组成的各种团体领导的,目的是保护并管理土地资源,以实现其最宝贵用途。早在1872年即由美国国会批准建立的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第一座国家公园。健康、职业风险和大气污染方面的科学研究也推动了早期的环境运动。环保事件推动了美国环境运动的开展,关注的焦点从自然保护转向人类日常生活中面临的短期环境风险。大规模环境运动后,联邦和州环境法律法规在20世纪70至80年代集中颁布,引导了世界各国的环境立法与政策,并极大影响到国际环境法。
目前在自然资源保护方面,内政部是主要内阁机构,负责管理美国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下设具体业务部门包括印第安事务局、土地管理局、海洋能源管理局、复垦事务局、安全和环境执法局、国家公园服务局、露天开采和执法办公室、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局、美国地质调查局等。
联邦环境保护局(EPA)是美国联邦政府的一个独立行政机构,主要负责维护自然环境和保护人类健康不受环境危害影响。EPA由美国总统尼克松提议设立,于1970年12月开始运行。位于华盛顿特区的EPA总部现有管理机构包括:空气和辐射办公室、环境执法办公室、环境信息办公室、环境司法办公室、国际事务办公室、污染、杀虫剂和有毒物质办公室、固体废弃物和应急反应办公室、水办公室等。EPA还在全国范围内设有10个区域分局和27个实验室。
EPA的职责包括:实施环境评估、环境研究和教育;根据国会颁布的环境法律制定和执行相关法规;向州政府、非营利机构和教育机构提供资金,支持高质量的研究工作;向州政府、地方政府和小企业提供环境融资服务和项目方面的信息,等等。
”(三)“大部制”后环境与资源管理如何真正强大?
无论是自然资源部的改革方案中强调综合空间规划、综合资产确权与保值,还是对环境污染更专业、更集中的管控,毕竟在生态文明的号召下,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治理的相关职能还分立在两大部内。鉴于我国当下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巨大工作量,将两个部进一步融合为一个“生态大部”,理论上是有必要的,但实际操作方面应当研判成熟国家之经验,稳步实施。
而目前来看,我国的“两大部制”,相较于许多面积更小的国家,在综合性方面已达到相当程度。比如日本,除了综合性的环境省,其他环境管理功能仍分散于十多个国家行政机构。因此,机构未必越大、越系统越好,要考虑“决策力”、“执行力”与“监督力”等机构效能因素。
然而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自然资源与环境都在这个系统之内。因此,未来两部门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仍然要基于这两部门在可操作条件下的深度融合。这种融合并不一定以机构设置方面的整合为表现形式,但的确需要两部委在宏观决策方面强化沟通。尤其是生态环境部,如何名副其实地在生态系统保护上更多承担起宏观职能,并与自然资源部相对接,是今后一个长期的课题。
从孤立的环境问题管理到整体性的框架管理,世界上很多国家特别是大国的资源环境保护都经历了从“重在利用”到“重在资源”再到“重在系统”发展历程,这说明在生态环境问题上,存在着从分散到系统化的趋势。在当下新的认识水平上,生态系统管理的理念被引入,并成为环境资源规制与保护发展新的增长点。
生态系统管理是将孤立的环境资源要素进行空间连线,以保护或恢复生态系统某种结构或功能为直接目的,或为此目的所采取的综合性手段,形成了生态系统管理规制模式。生态系统管理模式的研究,将使环境资源管理模式由“点模式”向“关系模式”转变,也就是由孤立的水、土地、森林、海洋、大气等要素之间的点的、线性的关系,向生态系统一体化管理转变。这不是对传统环境资源管理的简单修补,而是规制管理模式的变革。
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或“水世界微信”的文字、图片等,版权均属本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等如需转载、转贴,请注明来源为“水世界”。凡注明"来源:XXX"的内容,为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他违法、恶意使用本网内容者,本网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中国水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指定网站 国际水协会中国委员会工作网站
全国中长期科技发展十六项专项之一、中国十六大中长期重点专项 - 中国水体污染防治重大专项发布网站
技术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8982号-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城科会办公楼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权所有: 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