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水业新闻 >> 水务要闻 >> 

共同关注:生态环境部7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实录

时间:2020-07-31 10:53:00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

四、《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确定新会期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COP15筹备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国际场合提出要加强双、多边合作,努力将COP15办成一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去年2月,韩正副总理主持召开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COP15筹备工作方案。

COP15原定于2020年10月15-28日在云南昆明举办。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公约》秘书处各项准备工作均总体延迟,COP15今年无法如期举行。中方与《公约》秘书处积极推进有关工作并协商COP15新会期,经国务院批准,定于2021年5月17日-30日在云南昆明举办,同期举行《生物安全议定书》《遗传资源议定书》缔约方会议。

中方将和《公约》秘书处继续保持密切配合,共同致力于高效推进各项筹备工作,及时公布会议议程等资料,确保将COP15办成一届圆满、成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缔约方大会。同时,我们将持续跟踪新冠肺炎疫情情况,如有变化和调整将及时公布。

下面,请邹首民司长介绍情况。

生态环境科技工作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结果导向,取得了积极进展

邹首民:谢谢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科技工作的支持,今天很高兴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生态环境科技工作的有关情况,借此机会我先向大家通报一下“十三五”以来的科技工作进展。

科技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利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如何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三个治污”的要求,做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都对生态环境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生态环境部认真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体制改革决策部署,生态环境科技工作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结果导向,积极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是重大科研项目推进有序。“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技投入不断增多,仅中央财政投入就超过100亿元,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完成“十三五”任务部署,长江生态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一期项目顺利实施,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现已进入验收阶段。科技部等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生态环境科技工作,先后部署了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固废资源化等十多个专项,基本涵盖生态环境各个领域。这些科技项目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二是科技体制改革进展顺利。我部制定《关于深化生态环境科技体制改革 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科研管理“放管服”,扩大科研院所和科研人才自主权,强化了科研诚信建设,进一步激发广大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三是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一定成效。发布《关于促进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的指导意见》,建成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了成果汇聚、信息发布、供需对接、咨询交易等技术服务功能,形成国家与地方相结合、公益与市场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开放共享、统一联动的生态环境技术服务体系,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应用。

四是创新科研组织实施机制。以“1+X”模式组建“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和“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联合全国500多家优势科研单位、8000名科研人员,形成“大兵团联合作战”的协同攻关模式。建立“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与帮扶指导工作机制,向京津冀、汾渭平原等派驻41个专家团队,向长江经济带沿江城市派驻58个专家团队,为地方提供各类技术方案和措施建议超过500份,有力支撑各地打赢蓝天保卫战和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

五是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在水环境领域,形成重点行业水污染全过程控制技术系统与应用等八大标志性成果,建成流域水污染治理、流域水环境管理和饮用水安全保障三大技术体系,有效支撑了太湖、京津冀、三峡库区、淮河等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在大气环境领域,建立了大气重污染成因定量化、精细化解析技术方法,弄清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重污染成因,构建了重污染天气联合应对技术体系,有力支撑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在土壤环境领域,开展铬、砷重金属污染地块修复工程示范,为土壤、人居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提供科技支撑。在生态保护领域,形成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方法体系,支撑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建立。在固废领域,大宗工业固废建材化利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重金属安全处置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关键技术突破,带动了固废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支撑了“无废城市”建设。在环境基准领域,首次发布了我国保护水生生物的镉和氨氮水质基准,实现了我国在该领域零的突破。

当前,正面临“十三五”收官,我部也正在积极谋划“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科技工作,具体来说,就是面向世界环境科技前沿、面向环境管理需求、面向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际问题。建立4个支撑体系,即针对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健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技术支撑体系;针对降低生态环境风险水平,构建生态环境风险防控的技术支撑体系;针对生态环境监管职能转变,构建生态环境智慧监管的技术支撑体系;针对生态环境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构建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创新效能的能力支撑体系。部署六大任务:一是开展环境问题成因机理以及时空和内在演变规律等前沿基础研究;二是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监测、修复等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三是开展生态环境监管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政策与制度等方法体系研究;四是开展区域流域治理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五是加强创新平台、人才队伍与学科建设;六是推进成果转化和环保产业发展。

围绕这六大任务,推动国家设立O3和PM2.5复合污染协同防治与精准治理、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防控与区域协同处置、海洋生态安全保障与综合治理等一批科技项目。

我就通报这么多,下面很愿意回答各位媒体朋友关心的问题。

水专项在技术上的突破,使传统重污染行业实现产能提升和污染减排“双赢”

第一财经日报生态环境部7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实录 记者: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科技投入不断加大,能否请生态环境部详细介绍一下科技治污取得哪些成效,产出了哪些重大的成果?

邹首民:谢谢。刚才我在开场白已经说了,“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的科研投入就超过100亿元,大家都知道科技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贯穿于污染防治全过程,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对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和内在变化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加清晰和准确,这就使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更加科学、精准。同时,随着一些关键技术的研发突破,我们在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方面的技术可达性更强、经济可行性更加合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更加协调。比如,水专项在钢铁、化工、造纸等重点行业废水治理技术上的突破,使得这些传统重污染行业实现了产能提升和污染减排的“双赢”。

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大家比较关心的重污染天气的预报预测,每个人在出行过程中都要看一看今天的空气质量如何。在重污染天气预报方面,通过科技攻关,污染过程预报的准确率接近100%,污染级别的预报准确率接近80%,预报的时长由以前的3-7天,目前扩展到10天。大家不要小看这个科技进步,由于预报预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可以使各地提前采取应急管控措施,减少污染物的累积起点,降低污染峰值。在工业废水处理方面,大家都知道我国是钢铁大国,钢铁产量世界第一,我们突破了焦化行业废水强化处理集成技术,应用于鞍钢、武钢等大型企业,累计实现节水和废水回用1.1亿吨,直接惠及企业产值超过1500亿元/年。在钢铁行业大气污染治理方面,中国现在是唯一一个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钢铁全流程超低排放技术体系的国家,首钢股份迁安钢铁公司是世界上首家实现全流程超低排放的企业,使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成为可能。2019年4月,生态环境部等五部委印发《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大力推广超低排放技术。

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

新华社记者:请问,近期设立的国家绿色发展基金,主要投向哪些领域,基金的设立对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将会起到哪些作用?

邹首民:设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定,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有重大意义。基金由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发起,基金首期总规模达到885亿元。

基金出资方包括财政部、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国家绿色发展基金主要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等战略有机结合起来。重点是聚焦长江经济带沿线的绿色发展领域,同时适当辐射国家其他重大战略区域,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国家绿色发展基金也是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创新投融资方式。主要采用股权投资和基金注资等方式,重点支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和国土空间绿化、能源节约利用、绿色交通、清洁能源等绿色发展领域。基金主要采用市场化运作和企业化管理,生态环境部在基金正式运作过程中将与财政部、上海市人民政府、沿江11省市各级政府以及基金运营管理团队密切合作,发挥生态环境部门的信息资源优势,组织各地生态环境部门做好项目储备,引导基金投入到污染防治攻坚战最急需的领域,充分发挥基金的作用。谢谢。

充分利用科学技术主动服务“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

人民网记者:在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中,生态环境科技发挥了什么作用?

邹首民:谢谢你的提问,现在还是正处于疫情防控关键时期,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积极主动服务“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在此期间,广大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也积极为这次疫情防控提供了科技支撑。

第一,充分利用水专项的研究成果为疫情严重的地区提供相应的设备,包括利用水专项研究出来的高传染性活毒废水应急处理装置,废水应急监测、饮用水安全保障等设备,向疫情相关的十多个省市提供80多台套技术装备。

第二,利用广大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编制《新冠病毒疫情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管理技术手册(第一版)》等一批与疫情防控有关的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指南、管理技术手册,指导各地在疫情期间做好环境监管与风险防护。

上一页页码:[<< 1 2 3 >>] 下一页共3页

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或“水世界微信”的文字、图片等,版权均属本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等如需转载、转贴,请注明来源为“水世界”。凡注明"来源:XXX"的内容,为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他违法、恶意使用本网内容者,本网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微水会

第十六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推荐书籍


    《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作者:任南琪
    内容简介:

    《水的再生与回用》
    作者:【美】林宜狮
    内容简介:

合作邀请:010-8858538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