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国内很多科研单位,如我部南京所利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开发的成果,紧急改造为“医疗垃圾应急处理技术与装置”,支持火神山医院等的医疗废物处置,形成日处理10吨医疗废物的处理能力,为疫区医疗废物日产日清、无害化处理提供了“硬核”技术。
第四,利用我部建设的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开辟“应对疫情期间复工复产环保需求”专栏,搭建环境治理需求方和技术持有方供需对接与咨询帮扶渠道,为企业顺利复工复产的环保难题提供技术支持。
第五,发挥科学普及作用,编制一些与疫情有关的环境保护科学知识问答,包括在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过程应该注意的事项,组织举办“云科普”系列活动,传播疫情防控相关科学知识,增强公众自我防护能力,消除恐慌情绪。同时,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第一时间向所有的环境科研人员发出要利用科学知识、积极投入抗疫的倡议。
南方都市报记者:请问“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与技术帮扶工作机制运行如何,对地方科学治污和精准治污发挥了什么作用?
邹首民:“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与技术帮扶最初是为了更好地实施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而创新的一种科研组织模式。在攻关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派驻了28个驻点跟踪研究工作组,这些工作组深入地方一线,送科技解难题,把脉问诊开药方,边研究、边产出、边应用,解决地方“有想法、没办法”的人才和技术瓶颈。
这种模式由生态环境部、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驻点跟踪工作组、地方人民政府通过签订四方协议的方式推进实施。2018年,我们把这种模式推广应用到汾渭平原、雄安新区、新疆昌吉自治州等13个城市。同时,也向长江沿线派驻了58个工作组,支撑地方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
驻点跟踪研究工作组构建了“问题识别目标提出减排分析方案提出评估优化”的技术帮扶工作体系。以支撑打赢蓝天保卫战为例,各工作组编制高分辨率动态源清单,开展精细化来源解析,帮助每个城市精准识别主要污染源,研究提出符合当地污染特征和产业能源结构实际情况的综合解决方案。同时,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开展重污染天气应对,形成“事前预判事中跟踪事后评估”的工作模式,即在每次重污染过程中,工作组首先提出应对方案,政府采纳实施,工作组及时对相关措施进行跟踪评估,并优化改进应对方案,指导下一次重污染天气科学应对。
各驻点跟踪研究工作组在帮助地方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带动地方人才培养和成长,大幅提升地方科技基础能力,形成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支撑的长效机制。这项帮扶工作既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广泛好评,也使科学家们有了真正的荣誉感和成就感,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号召。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当前污染治理技术需求旺盛,但市场上技术鱼龙混杂,地方和企业选择技术时往往无所适从,生态环境部如何指导地方和企业做好技术选择?
邹首民:大家都知道随着环境治理深入,技术作用日益凸显,以前靠管理很容易实现的管理目标,现在要想解决深层次的问题,关键还是要依靠科技,现在技术种类繁多,给地方特别是企业在选择过程中的确造成了困难。生态环境部在指导地方和企业选用先进可行可靠的技术方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发布年度《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从2007年开始,我部每年结合当年的环境治理技术需求热点,发布《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选择环境和经济效益都比较好的先进技术,特别是经济效益比较好的技术,供企业以及管理部门选择使用参考,目前已经发布了共1173项先进技术。同时随着国家机构改革,温室气体管理职能划转到生态环境部,目前已经发了三批《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这些发布的技术,其中一部分被地方和企业采用,比如有的技术在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是建设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推广展示先进适用技术。平台坚持公益性定位,以技术评估、筛选、孵化、咨询、展示、推广和服务为核心任务,汇集全国先进适用技术,为地方和企业筛选出易推广、成本低、效果好的先进适用技术。这个平台类似于一个技术大超市,目前已经汇集了4500多项技术。同时,组织线下供需双方面对面对接,确保平台推荐的技术好用、管用。
三是举办系列成果推介活动。2019年,我部先后在长江上中下游(成都、长沙、南京)举办3场“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生态环境科技成果推介活动”,累计推介生态环境治理技术近600项。今后,还将继续组织开展类似的成果推介活动。
四是发挥驻点专家团队作用。我部向全国派出了99个专家团队深入地方一线,利用他们掌握的科学技术和专业技能直接支持地方污染防治,给地方送技术、解难题。
人民日报记者:关于生态环境资金的问题,不管是生态环境保护还是污染防治攻坚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十三五”以来生态环境资金投入到哪些方面,发挥了什么样的效果?将来在“十四五”资金投入有什么考虑?
邹首民:“十三五”期间我部配合财政部管理的生态环境资金有4项,分别是水污染防治资金、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和农村环境整治资金。“十三五”期间累计下达2248亿元。
一是水污染防治资金783亿元,重点支持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等。资金对各地消减劣Ⅴ类断面、建立重点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解决黑臭水体、改善环境质量都发挥了很大的支撑作用。
二是大气污染防治资金974亿元,其中2020年是250亿元,比2016年增加了约119%。资金主要用于京津冀、长三角、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开展大气污染治理,包括冬季清洁取暖试点。资金对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是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285亿元。重点支持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受污染土壤管控修复、重金属污染防治等。
四是农村环境整治资金206亿元。支持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规模化以下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对改善农村环境质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十四五”期间,希望继续加强在大气、水、土壤、农村等领域的资金投入。
封面新闻记者:请介绍一下今年上半年全国突发环境事件有关情况,在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方面生态环境部做了哪些工作?
刘友宾:2020年上半年,全国共发生突发环境事件107起,与2019年同期相比下降22.5%。其中,生产安全事故引发50起,交通运输事故引发42起,违法排污引发4起,自然灾害引发4起,其他原因引发7起。从事件原因上看,生产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仍是引发次生突发环境事件的主要原因,两者合计超85%。在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共同努力下,妥善处置了包括鹿鸣矿业有限公司尾矿库泄漏事故在内的一批突发环境事件,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我部始终坚持并落实好“有事没事当有事准备,大事小事当大事对待”“五个第一时间”等有效做法,从严格环评把关、加强预案管理和预警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强环境风险管控,妥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坚决守住生态环境安全底线。一是加强环境应急值守,确保突发环境事件早发现、早调度、早处置。二是强化信息公开,发生重特大或者敏感突发环境事件时,督促当地政府落实“524”要求(5小时内发布权威信息,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三是科学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一旦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第一时间派人赶赴现场,指导和督促有关部门和地方妥善处置,最大限度减少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生态危害,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安全。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在“十四五”规划方面很多部门都已经把规划提上日程了,刚才也介绍了“十四五”生态环境科技方面也有很多部署,想问这些部署具体将怎样实现,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有什么样的助力?
邹首民:目前,各部门都在开展“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为了强化科技支撑“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我部也启动了“十四五”生态环境科技需求和重点研发任务的凝练工作。目前,已形成了初步的思路和框架,具体如下:
“十四五”生态环境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防范生态环境风险为核心,以支撑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突出科学治理、精准治理、依法治理、系统治理和智慧治理,着力深化生态环境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新时代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体系,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引领和支撑。
具体来说,就是面向世界环境科技前沿、面向环境管理需求、面向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际问题。建立4个支撑体系,即针对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健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技术支撑体系;针对降低生态环境风险水平,构建生态环境风险防控的技术支撑体系;针对生态环境监管职能转变,构建生态环境智慧监管的技术支撑体系;深化环境科技体制改革,构建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创新效能的能力支撑体系。部署六大任务:一是开展环境问题成因机理以及时空和内在演变规律等前沿基础研究,提升科学认知;二是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监测、修复等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和精准治污能力;三是开展生态环境监管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政策与制度等方法体系研究,提升依法治污水平;四是开展区域全过程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修复的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研究,提升系统治理和保护水平;五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与布局优化、人才队伍与学科建设等,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六是大力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提升解决生态环境实际问题的水平。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中央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积极与科技部等部门沟通协调,争取将我部需求纳入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并组织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积极支撑污染防治攻坚战。
中新社记者: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如何?生态环境部如何推进环保产业发展?谢谢。
邹首民: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是统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管理工作加强,包括执法力度的不断加大,环保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加速释放,战略地位不断提升。
一是作为战略新兴产业,环保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环保产业的营收达到1.6万亿元左右,比2017年增长18%以上,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速。
二是环境技术水平显著提升,环境治理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环境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一般污染治理技术和产品基本能满足市场需求。有些技术我们已经走到世界前列,包括大家都了解的火电超低排放技术,也包括钢铁行业全流程超低排放技术,都是世界领先。
三是环境服务的模式不断创新,企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在生产环保设备、建设环保设施的同时,环保企业把工作逐渐向环境服务领域延伸,第三方治理、环境绩效服务、环境金融等服务业态呈快速发展态势。“互联网+”模式、PPP模式、生态导向的开发(EOD)模式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环境治理领域得到创新应用,使我们环保产业更加壮大。
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环保产业发展,从加大资金投入引导、拓宽和规范环保产业市场等方面积极推动环保产业发展。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强化资金引导。2020年,我部配合财政部,安排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资金和农村环境整治资金523亿元,各级地方政府也加大污染治理投入,环保产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二是完善生态环境标准体系,拓展环保产业市场。通过标准倒逼,促使企业采用先进的技术和处理工艺进行污染防控,促进环保产业优化升级。
三是会同有关部门,出台和落实环保产业税收优惠、金融扶持政策,支持环保产业发展。
四是积极开展环境服务模式创新,推进工业园区第三方治理、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等,提升环境服务水平。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做好相关服务,引导环保产业发展。
人民政协报记者:我们在助推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做了哪些具体工作?刚才也提到我们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能不能具体介绍一下平台发挥了哪些作用?谢谢。
邹首民:重点说一下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希望各位记者朋友多帮我们宣传推荐这个平台,这个平台是我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文件精神的重要措施,也是我部支持地方和企业精准、科学治污的重要举措之一。平台依托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建设和运行,两年前开始谋划、去年开始上线运行。平台坚持公益性定位,主要开展技术评估、技术筛选、技术孵化、技术咨询、技术展示和技术推广等核心任务。目标是网尽天下环保好技术,为企业和政府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目前这个平台已经汇集了4500多项先进适用技术,还在不断丰富完善中。
一是围绕污染防治攻坚战,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开设“无废城市”“VOCs污染防治”“畜禽养殖”等专栏专区,分类梳理、遴选和展示技术、案例等,并及时输送至攻坚一线。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筛选了76项先进适用技术,向各试点城市进行推广;又如,针对今年夏季VOCs治理攻坚行动,征集了11项成本低、效果好的VOCs治理先进适用技术,进行集中展示和推广。
二是围绕用户需求,快速响应提供技术服务。平台积极响应用户提出的各类技术需求和难题,帮助用户解决了如污水处理厂重金属超标、企业恶臭气体处理、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等一大批难题。
三是服务疫情防控,助力企业复产复工。平台开设应对疫情专区,发布医疗废水、废物处理处置技术,积极服务落实“六保”任务,组织召开多场次企业复工复产环保需求座谈会,为地方和企业提供疫情防控及复工复产相关技术支持。
四是开展线下技术服务。平台除了开展线上技术服务之外,还在线下直接开展点对点服务相关城市。根据各个城市提出的问题,点对点去城市帮扶,包括天津、成都、长沙、湘潭、南京进行成果供需对接和推广,累计为1500余家企业提供了科技咨询服务。
希望大家帮助我们多宣传、多推广这个平台,也呼吁大家有好的技术,在市场上认可的,经实践检验是可行的,都可以到我们平台进行展示和发布。谢谢!
刘友宾: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邹首民司长,谢谢各位记者朋友!
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或“水世界微信”的文字、图片等,版权均属本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等如需转载、转贴,请注明来源为“水世界”。凡注明"来源:XXX"的内容,为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他违法、恶意使用本网内容者,本网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中国水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指定网站 国际水协会中国委员会工作网站
全国中长期科技发展十六项专项之一、中国十六大中长期重点专项 - 中国水体污染防治重大专项发布网站
技术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8982号-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城科会办公楼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权所有: 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