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方面导致了资源浪费。一些基层干部介绍说,机构改革以长江委原单列机构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为主体成立生态环境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后,长江委不再是长江水质数据权威发布部门,“管水不得不对水质数据进行测量,测量后又不能对外发布,只好内部使用”。
另一方面又导致了资源不足。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生态环境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独立成为流域管理机构后也面临“烦恼”:机构改革后,原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和长江委水文局为主体的流域监测体系不复存在,失去了采集第一手数据的“触手”。
受访对象表示,“九龙测水”所带来的重复建设、数据不统一难共享等问题不可忽视,须强化流域涉水事务管理的统筹联动,加强部门间、区域间合作,着力整合共建长江监测“一张网”。
仲志余表示,共抓长江大保护要整合涉河涉江等监测站点网络和信息平台,在部门之间、区域之间建设一张高效顺畅的综合监测网,协同一体管理。
他建议,系统分析当前长江大保护的监测需求,做好长江水监测系统以及信息化系统的顶层设计,将监测、管理等职能一体化。要依托流域机构,在已经建立的台站和监测项目的基础上,深度整合打通使用站点、人员、仪器等各种监测资源,健全长江流域水文、气象、生态环境、资源、航运、自然灾害等监测网络体系和监测信息共享机制。
“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可以由多部门共同组建长江大数据中心,并建立强而有力的预警和协同治理平台。”采访中,谭德宝等专家表示,长江上中下游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断面,各项工作相互影响,无论是各省内的沿江地区还是整个长江干流,无论是水文、水质还是航道、河道、水生生物等,都是长江生态系统的一分子,最好是系统联合治理管理。
基层干部和专家还建议,长江流域现有监测系统要完善升级。对中小河流、偏远地区和生态敏感区,需优化协同建设水文监测点,增加密度,保障监测的精度。同时,引入科技手段,推广数字化、信息化,提高整体智能化水平,改过去的“经验治水”为“科技治水”,增加长江监测预警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或“水世界微信”的文字、图片等,版权均属本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等如需转载、转贴,请注明来源为“水世界”。凡注明"来源:XXX"的内容,为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他违法、恶意使用本网内容者,本网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中国水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指定网站 国际水协会中国委员会工作网站
全国中长期科技发展十六项专项之一、中国十六大中长期重点专项 - 中国水体污染防治重大专项发布网站
技术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8982号-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城科会办公楼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权所有: 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