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治江者,必先知江。精准监测是治理保护长江的基础。
经过多年发展建设,长江已基本形成覆盖全流域的涉水监测体系。但记者近期调研了解到,长江涉水监测还面临诸多不足:一方面,相比起步较早的防汛抗旱和水资源管理,对于水环境、水生态以及河湖岸线、采砂、水工程运行监管等领域的监测网络建设相对滞后;另一方面,由于监测数据共享不畅,水利、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业农村、交通运输等各部门、各地方“九龙测水”各搞一套,既导致了重复建设,又造成了资源浪费,亟待一体化整合。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启泄洪深孔泄洪的情景(2020年8月20日摄) 郑家裕摄/本刊
➤由于监测数据共享不畅,水利、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业农村、交通运输等各部门、各地方“九龙测水”各搞一套,既导致重复建设,又造成资源浪费
➤长江涉水监测总体呈现“水流”强而“水盆”弱。尤其是,河湖水域岸线、湿地、水生态、河道采砂和涉水工程等方面缺乏系统监测,大部分地区几乎处于空白
刚刚过去的2020年,长江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1998年的流域性大洪水,经过艰苦奋战,最终取得流域防汛抗洪的全面胜利。
这背后,离不开精准的监测情报。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多年实践中,长江流域水雨监测取得长足进步,形成了空天地一体的流域全覆盖水雨情立体监测体系,监测预报站点由1998年的2000多个,增加到现在的约3万个,且基本做到了数据实时传输。
据介绍,借助长江水雨情监测站点,协同气象卫星、天气雷达等监测信息,水文预报日趋精确,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预报误差基本可控制在“厘米级”。2020年洪水期间,长江委提前4天预报长江2号洪水期间莲花塘站将涨至保证水位,提前5至6天确定将会出现4号、5号洪水过程,并及时发布了预警信息。
同时记者也发现,长江涉水监测体系还面临两方面不足。
一方面,一些中小河流和偏远地区监测站点稀少。长江委水旱灾害防御局的数据显示,中小河流已经成为水旱灾害的主要发生区域。但由于水文监测点布局密度不够,影响了监测效果,增大了洪水时出险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相较于起步较早的防汛抗旱和水资源管理等监测网络,对于水环境、水生态以及河湖岸线、采砂、水工程运行监管等领域的监测相对滞后。长江技术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长江委总工程师仲志余说,长江涉水监测总体呈现“水流”强而“水盆”弱。尤其是,河湖水域岸线、湿地、水生态、河道采砂和涉水工程等方面缺乏系统监测,大部分地区几乎处于空白。
在长江源青海省可可西里地区,随着青藏高原逐步暖湿化,盐湖外溢已经对重要交通干线造成威胁,但目前可查到的水文资料十分稀少。长江委长江科学院副总工程师谭德宝说:“盐湖咸水目前已汇入长江北源楚玛尔河,对长江和生态有多大影响亟需科学评估,需要长期监测。”
一面是基层普遍反映的中小河流监测站点数量不足、部分领域监测滞后,与日益增加的需求存在差距;另一面却是部门分割导致监测站点和网络重复建设。长江涉及10多个省市、10多个部门,一些地方、部门自成一派、各搞一套,各自为政造成数据难共享。
位于青海玉树的通天河直门达水文站扼守着长江源头干流出口,1956年7月起,水利部门就在这里设站,开展水文水质监测。直门达水文站副站长云金召说:“周围荒无人烟,水文监测大都已经自动化了,但由于直门达的重要性,还是需要大家轮流值守。”
这样一个条件恶劣的地方,一墙之隔就是生态环境部门建立的水质监测站。
原来,作为长江流域水行政的主管部门,长江委很早就依托水文站点在长江流域开展了以水量、水质、泥沙、水生态为主的监测工作,并在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及重要湖库建成水质监测断面。这些断面大部分与水文、泥沙等项目结合,较好地实现了断面的多功能性和水量水质同步监测,为各类管理决策提供全面系统的基础信息。
与此同时,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业农村、交通运输等部门也承担着一定的监测职能。比如农业农村部门开展的以鱼类保护为主体的水生态监测,交通运输部门开展的水位、航道测绘方面的监测。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多点开花,重复建设。
有业内人士表示,各部门监测指标虽各有侧重,但基本方法大同小异。如果统筹协调好,很大程度上可以实现“一个监测点,服务多个部门”。
现实却是,各个部门各自为政,监测数据难以共享。一些基层干部表示,虽然各个部门会定期对外发布一些数据,但比较有限,大多数对外谨慎保密。
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或“水世界微信”的文字、图片等,版权均属本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等如需转载、转贴,请注明来源为“水世界”。凡注明"来源:XXX"的内容,为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他违法、恶意使用本网内容者,本网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中国水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指定网站 国际水协会中国委员会工作网站
全国中长期科技发展十六项专项之一、中国十六大中长期重点专项 - 中国水体污染防治重大专项发布网站
技术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8982号-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城科会办公楼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权所有: 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