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水业新闻 >> 水务要闻 >> 

重点关注:生态环境部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实录

时间:2021-02-26 14:46:22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

五是摸清了重污染天气成因。组建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经过3年的努力,在成因机理、影响评估、精准治理、预测预报等方面实现了一批关键技术突破,弄清了区域秋冬季大气重污染的成因,组织专家团队深入“2+26”城市和汾渭平原开展“一市一策”技术帮扶,圆满完成总理基金“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

二、2020年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2020年,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十三五”约束性指标均全面超额完成。202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率为87%,比2015年上升5.8个百分点(目标3.3个百分点);全国PM2.5平均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PM2.5未达标城市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28.8%(目标18%),均超额完成“十三五”目标要求。

二是6项主要污染物平均浓度同比均明显下降。2020年,全国PM2.5、PM10、O3、SO2、NO2、CO平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8.3%、11.1%、6.8%、9.1%、11.1%、7.1%。其中,O3浓度自2015年来首次实现下降;NO2浓度在连续几年基本维持不变的情况下明显下降。

三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污染相对较重。从重点区域看,长三角地区空气质量总体基本达标;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PM2.5和O3浓度仍然超过国家二级标准。

四是个别地区、个别时段重污染天气仍有发生。全年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主要发生在冬春交替时段,集中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等。“十四五”完成“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的目标任重道远。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各地各有关部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系统观念,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进全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下面,我很高兴接受大家的提问。

刘友宾:下面,请大家提问。

今年力争全国PM2.5平均浓度达34.5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达85.2%

央视新闻:我们知道2020年全国空气质量相比2019年有明显改善,请问生态环境部对今年以及“十四五”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如何考虑,是否有硬性的指标来约束,是否有新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谢谢。

刘炳江:谢谢您的问题。首先看“十三五”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按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要求,2020年,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18%,全国优良天数比率比2015年提高3.3个百分点。现在可以告诉大家,这两个目标全面超额完成,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28.8%,全国优良天数比率比2015年上升5.8个百分点,完成率分别超出“十三五”目标的60%、76%。这个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以及各地各有关部门深入推进大气污染治理,推动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

需要说明的是,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排放强度有所降低,对完成目标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通过国际通用的空气质量模型,科学评估了疫情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疫情对PM2.5浓度影响为2微克/立方米,对优良天数比率影响为2.2个百分点。扣除疫情影响后,全国未达标城市PM2.5浓度为35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25.0%;优良天数比率为84.8%,比2015年上升3.6个百分点,仍然超额完成“十三五”约束性指标。

第二是关于“十四五”指标目标设置。我们仍然坚持PM2.5和优良天数这两个指标,其中PM2.5是全国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不仅指未达标城市;原来的两个总量指标是二氧化硫和NOx,现在把二氧化硫换成VOCs。因此,是PM2.5、

优良天数、NOx和VOCs四项指标,再加上基本消除重度污染天数,相当于五个指标。

“十四五”期间,我们会编制空气质量全面改善行动计划,相当于大气污染防治第三阶段行动计划。关于目标设置,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的总体要求,我们初步考虑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PM2.5平均浓度要下降10%,相当于未达标城市要下降15%;优良天数比率从87%提高到87.5%,表面看只提高了0.5个百分点,但扣除疫情影响后,相当于从84.8%提高到87.5%,提高了2.7个百分点,两项指标与“十三五”要求大体相当。

第三是今年的目标。在“十四五”总目标的基础上,按照每年完成20%的时序进度要求,并考虑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后产能释放等因素影响,提出了今年的目标,即全国PM2.5平均浓度下降0.5微克/立方米,达到34.5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提高0.4个百分点,达到85.2%。从字面上看,2021年空气质量目标比2020年有所退步,但扣除疫情影响后,空气质量仍是要求持续改善的。因此,无论是“十四五”的指标,还是今年的指标,都还是比较积极的,而且要实现上述目标也不是轻易就能实现的,需要付出大量的艰辛和努力,谢谢。

在继续强化PM2.5污染防治的同时,加快补齐O3污染治理短板

每日经济新闻:我的问题是,近年来我国PM2.5污染逐渐在减轻,但是臭氧浓度却呈整体上升的趋势,有声音认为是PM2.5下降导致了臭氧上升,您怎么看待这种观点?现阶段我国臭氧污染形势究竟如何,下一步将采取何种措施来推动PM2.5和臭氧的协同控制?谢谢。

刘炳江:谢谢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PM2.5大幅下降的同时,O3浓度没有同步得到改善,而呈上升趋势。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组织了相关专家对O3污染形势和成因进行了全面分析。

从目前我国O3污染形势看,我国O3浓度近年来总体呈缓慢上升态势。O3超标天以轻度污染为主,2020年全国O3浓度超标天次比例为4.9%,其中超过90%都是轻度污染。近年来,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O3浓度每年小幅增长。其中,2017年为137微克/立方米,2018年为139微克/立方米,2020年为138微克/立方米,基本保持稳定;唯有2019年,因为南方地区,主要是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发生了连续三个月的干旱少雨,高温热浪,带动全国O3浓度上升9微克,这是极端气象条件,将其扣除以后,总体看我国的O3呈缓慢上升状态。从重点区域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O3浓度明显高于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也比国内其他地区高出25%-49%。O3已成为仅次于PM2.5,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给下一阶段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近年来,O3浓度逐渐上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O3的主要前体物NOx和VOCs排放量居高不下。2020年,形成我国大气复合型污染的四种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中,SO2和一次PM2.5的排放量已降至百万吨级,而NOx和VOCs的排放量仍然是千万吨级。而这两项千万吨级排放水平的污染物恰是O3污染的前体物,居高不下,尤其是在京津冀及周边和长三角等重点区域,涉VOCs排放的产业高度集中,11省(直辖市)占国土面积的13%,排放量却占了全国的47%;原油加工量占全国的49%,原料药、化学农药原药、家具、船舶制造等行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合计产量分别占全国的50%左右-88%之间,产业布局调整难度很大。二是高温少雨的气象条件有利于O3生成。从有统计数据以来,2013-2019年的7年间有5个最暖年份,我们尽力削减NOx和VOCs抵消O3的形成,但温度的上升把这一部分抵消掉了。三是观测表明全球O3背景值不断提升。近几十年来,全球O3以每年近1微克/立方米的速度上升,欧洲、美国、日本等北半球国家O3浓度近几年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此外,有声音认为我国O3浓度上升是因为PM2.5浓度下降幅度过大导致的,这种观点也是不科学的。科学研究表明,PM2.5浓度下降通常会导致近地面辐射增强,有利于夏季O3生成,但影响较小,不是O3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不存在PM2.5浓度下降、O3浓度必然上升的因果关系。近年来我国O3污染的根源还是NOx和VOCs两项前体污染物排放量过大、过于集中造成的,这是科学家研究得出来的结论。

下一步,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继续强化PM2.5污染防治的同时,加快补齐O3污染治理短板,坚定不移地推进NOx和VOCs协同减排,推动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和水泥、焦化、玻璃等行业深度治理,强化机动车污染管控,深入开展VOCs综合治理和源头替代,推动PM2.5与O3浓度共同下降,实现协同控制,谢谢。

农村散煤治理工作还将向外扩,重点地区将着重加强清理工作

南方都市报:散煤治理是能源结构调整中一块比较难啃的硬骨头,请问目前的治理进展如何?还有一些群众反映清洁取暖烧不起,请问生态环境部怎么看?下一步清洁取暖试点城市范围是否会进一步扩大?谢谢。

刘炳江:谢谢您的问题。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能源消费革命的一项重要举措,更是解决雾霾的重要举措。散煤治理可以说是我们工作中最难啃的一块骨头,一直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一方面好评如潮,另一方面争论、质疑的声音也从未停止。这几年来,发展改革委、能源局、生态环境部、财政部、住建部等部门团结协作,建立部际联席会议,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坚持以气定改、以供定需,扎实推进清洁取暖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截至2020年底,“2+26”城市和汾渭平原累计完成散煤替代2500万户左右,相当于减少散烧煤五六千万吨。

以北京为例,第一代环保人追求首都不烧煤的目标,在我们这代人实现了。现在大家在北京及通道城市基本上闻不到烧煤的味道,我们感到很自豪。对于散煤的治理,我们是坚定不移的,再大的困难、再多的矛盾也要完成,因为这是解决大气污染的重要措施,是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多赢的。

有些群众说价格高,存在可能烧不起的问题、可能返煤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但随着工作一年一年推进,问题解决得比较不错。在今年的秋冬季,返煤只是个别问题。从电代煤、气代煤来看,不可否认,若不考虑环境效益、社会效益,改造后的成本确实会提高。我从两方面着重强调一下。

第一个方面是农村居民用清洁能源的习惯要靠培养。纵观世界大气治理史,遭受过空气严重污染,甚至出现几千人死亡事件的国家和地区,无一不对城镇和农村居民散煤采取天然气、电力替代的技术措施。我们到地方调研的时候,绝大部分老百姓都认同清洁能源的替代,而且原来农村居民家里烧煤做饭取暖,室内PM2.5浓度天天都在200微克/立方米以上,相当于重度污染的程度,长期暴露在这种环境中严重影响人体健康。所以散煤治理是顺民心、得民意,让群众告别了烟熏火燎的时代。

第二个是财政补贴的问题。2019年开始,我们已经在大气污染防治专项中拿出一部分资金,对煤改气、煤改电进行运营补贴,在一定时期内,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还将适当给予清洁取暖运营支持。我们还将配合财政部等部门进一步完善清洁取暖稳定运行的长效机制,研究完善农村地区清洁取暖运行补贴政策,指导各地更加精准施策,更多地照顾低收入户和困难户。补贴的同时,协调配合相关部门进一步研究完善采暖气价电价优惠政策等,不能补贴完了价格再上去,让终端的农村居民用得起、用得好。

下一步,我们还会继续推进。农村散煤治理工作还要向外扩,首先是重点地区,像京津冀一直到上海,这中间所有区域都打通,把散煤清理掉,在“十四五”规划中将有明确要求。我们也在配合财政部研究扩大清洁取暖试点城市范围。我们也非常高兴地看到,今年中央发的一号文件中也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加大农村电网建设力度,推进燃气下乡。推进这些基础工作将更有利于我们推动农村散煤清洁替代,比我们刚开始干这个工作的时候条件要好得多,谢谢。

上一页页码:[<< 1 2 3 4 >>] 下一页 共4页

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或“水世界微信”的文字、图片等,版权均属本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等如需转载、转贴,请注明来源为“水世界”。凡注明"来源:XXX"的内容,为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他违法、恶意使用本网内容者,本网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微水会

第十六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推荐书籍


    《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作者:任南琪
    内容简介:

    《水的再生与回用》
    作者:【美】林宜狮
    内容简介:

合作邀请:010-8858538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