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由于“三个没有根本改变”,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成效还不稳固,生态环保仍然任重道远。
一是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上仍未摆脱“气象影响型”,全国尚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城市PM2.5浓度达不到国家二级标准,臭氧浓度呈波动上升趋势,区域性重污染天气过程时有发生;
二是辽河、海河流域,太湖、巢湖、滇池水质仍为轻度污染;
三是全国地下水水质不同程度超标;
四是全国近岸海域有8个海湾春、夏、秋三期监测均出现劣四类水质;
五是重点流域水生态状况和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总体上仍不乐观,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有待提升。
下一步,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将围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提供全面有力支撑,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更大成效。谢谢!
柏仇勇:谢谢您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是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评估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成效、实施生态环境管理与决策的基本依据。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我部对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零容忍”,坚决贯彻《意见》要求,把依法监测、科学监测、诚信监测摆在突出位置,会同有关部门一手抓“保真”,一手抓“打假”,确保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全面、准确、客观、真实。
一是以严格的质控手段保障数据真实准确。体制机制改革顺利完成。完成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建立“谁考核,谁监测”运行机制。质量管理体系更加健全。联合市场监管总局印发《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评审补充要求》,建立从布点采样到报告编制全程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监管能力不断提高。建立并有效运行国家区域机构三级质量控制体系和6个区域生态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中心。
二是以规范的科学方法支撑监测工作。标准规范体系日趋完善。累计发布监测标准1200余项,形成领域覆盖到位、体系协调统一、质量把关严格的监测标准体系。量值溯源体系逐步健全。成立生态环境监测计量中心,建立全国生态环境监管专用计量测试技术委员会。高新技术成果广泛应用。研制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装备,持续推动卫星遥感数据应用。
三是以严厉的惩戒措施打击监测弄虚作假行为。法律法规持续完善。《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规定,环境监测弄虚作假适用污染环境罪、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监督检查力度不断加大。实施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监督检查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对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运维机构、排污单位开展监督检查。惩治弄虚作假保持高压态势。严肃查处西安、临汾环境空气监测数据造假,浙江乐清水质监测数据造假等案件,对涉案监测机构人员分别判处1年8个月至6个月不等有期徒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表明,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真实性大幅提升,公众主观感受和客观环境数据基本一致。但是,当前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数据质量,特别是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控数据质量还不尽如人意,成为监测质量管理中的突出短板。
前不久发生的唐山钢铁企业环境违法案件,核心是三句话:一是违法生产,二是违法排污,三是弄虚作假。弄虚作假方面,包括生产设施记录的弄虚作假,监控系统的弄虚作假和监测数据的弄虚作假,是全过程的弄虚作假。
下一步,我们将深化巩固环境质量监测数据保真成效,进一步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加快提高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数据质量。一是督促地方党委政府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建立健全防范和惩治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二是压实排污单位主体责任。落实法律有关“排污单位应当对自行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的要求。三是强化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直接责任。建立“谁出数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追溯制度,监测机构及其负责人对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四是坚持多部门齐抓共管,综合施策。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等多种手段,打好严惩弄虚作假的“组合拳”,加快实现“不敢假”。
日前,生态环境部、最高检、公安部联合印发通知,在全国集中开展严厉打击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监测违法犯罪行为。谢谢!
柏仇勇:这个问题有请监测总站的李健军首席科学家来解答。
李健军:谢谢您的提问和关注。
首先,我简要介绍今年以来对空气质量产生影响的沙尘天气情况和相关特点。今年以来,我国北方地区经历了多轮大范围沙尘天气,波及西北、华北、东北甚至黄淮、长三角等地区。截至目前(5月23日),北方地区已发生21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3月中下旬出现近10年最强沙尘天气过程。
客观来讲,沙尘天气原本就是自然界的一种气象过程。但是,今年出现频次之高、风沙强度之大、影响范围之广,在近些年仍属罕见。今年的特点是,来自西北路径的境外蒙古国沙尘暴影响空气质量非常显著。根据中央气象台数据,今年2月下旬以来,上述沙尘天气过程主要沙源地蒙古国以及我国内蒙古西部的气温异常偏高2℃-6℃,导致积雪提前融化,沙源地裸露,为沙尘天气产生提供充足的“沙源”。同时,今年蒙古气旋、冷空气活动与常年同期相比偏强,也有利于沙尘天气的出现和向南发展。
接下来,我向大家介绍沙尘监测预报情况,以及沙尘判别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我部高度重视沙尘监测预报工作,目前覆盖339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实时监测网和其他省市地方网的颗粒物PM10和PM2.5监测,能够及时反映沙尘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针对沙尘影响,为了提前开展沙尘天气影响空气质量的预警,我部在开展日常空气质量监测预报会商的基础上,建立了沙尘预报快速响应机制。在3-5月沙尘多发季,通过国内外卫星影像资料及气象观测实况资料,掌握沙源地区的降水量、土壤湿度、温度和积雪覆盖等地表条件和气候条件,同时结合内蒙古中西部、甘肃等地区环境空气监测站点PM10浓度变化情况等资料,每日开展预测研判。当卫星遥感观测到出现沙尘或监测站点的PM10浓度急剧上升时,及时组织开展加密会商,研判沙尘发展趋势和影响范围,并及时向公众发布相关信息。
判断沙尘天气对空气质量影响,是一个专业问题。我们有相关专家团队,根据相关判别技术规定,进行专业判定。一般来讲,当监测到上游沙源地发生起沙,并导致沙尘传输路径中下游城市PM10小时浓度急剧上升、PM2.5与PM10比值急剧下降时,即认定为受到沙尘天气影响,以与本地大风扬尘污染相区别。毫无疑问,今年频发的强沙尘天气对我国环境空气质量带来严重影响。根据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数据,初步判断,全国共计240余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受沙尘天气影响出现超标天,导致空气质量超标3000余天,按全年计算,全国优良天数比例下降约2.4个百分点,其中境外蒙古国沙尘天气影响1.5个百分点,贡献了62.5%。
我国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和荒漠化治理,新增绿化面积位居全球第一。最近几年,不管是监测数据还是公众切身感受,我国境内产生的沙尘天气明显减少。今年出现多次大范围沙尘天气过程,说明在环境治理国际合作方面还有很大空间,我们愿继续同各邻国和国际社会一道,携手推进本地区和全球环境治理保护。同时,希望我们各级地方政府切实加大本地扬尘管控力度,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和绿化美化水平,为公众营造宜居环境,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谢谢!
柏仇勇:感谢中国日报记者的提问。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历来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制定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有效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及其栖息地安全,正在积极筹备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其中,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是重要方面。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我部会同中科院等单位,开展集中研究、集体攻关,提出了“十四五”监测评估的初步思路,可以概括为“三个一”,即“建设一张网、制定一个办法、强化一项机制”。
“建设一张网”,即推进国家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根据《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2020-2035年)》要求,按照天地融合、资源共享、全面覆盖、服务监管的原则,建立天地一体化生态质量监测网络。通过部门共享、央地共建、升级改造等途径,优先在生态保护红线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自然保护地等重要生态空间建设生态质量监测综合站和监测样地样带,实现生态系统格局、生物多样性等多维度协同监测。
“制定一个办法”,即研究提出并试行生态质量评价办法。构建以生态格局、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生态胁迫为框架的生态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我们原来叫环境保护部,主要做环境质量的监测评价,现在,我们在积极构建生态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指标体系设计中,我们首次将生物多样性指标纳入综合评价指标框架,以引导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趋势,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作出中国贡献。
“强化一项机制”,即进一步强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对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810个县域开展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相关结果作为转移支付资金下达的重要依据,引导地方改善环境和加强生态保护。需要向大家报告的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810个县,承担着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等重要生态功能,广泛分布于全国29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覆盖了全国陆域国土面积的50.4%,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谢谢!
柏仇勇: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十三五”期间,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取得前所未有的显著成效,基本实现了“全面设点、全国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的建设目标,生态环境监测能力显著提升,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稳步提高,监测数据的“真、准、全”得到有力保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全面设点”。建成符合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了环境质量生态质量污染源要素全覆盖,陆海空天范围全覆盖,全国区域城市区县不同尺度全覆盖,通过定期或实时监测,能够说清全国生态环境状况和变化趋势。
二是“全国联网”。地方和企业约3.3万个监测站点的数据与国家联网共享,正在构建全国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监测数据逐步从分割向汇集转变。各类监测数据报告及时权威发布,排污单位加强自行监测信息主动公开,公众环境质量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得到有效保障。
三是“自动预警”。国家层面实现对重点区域、流域和城市的空气、地表水环境质量实时自动监测预警,地方自动监测进一步向污染较重区县、重要水体和饮用水水源地延伸。从无到有建立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体系,提前7-10天预测重污染过程,中重度污染过程预测准确率达到90%以上,在重污染天气“削峰降速”和重大活动空气质量保障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是“依法追责”。建立基于监测结果的环境质量评价、排名、通报、预警制度,为面向地方政府的环境质量考核与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提供支撑;建立污染源监测与环境执法同步的“双随机”执法监测机制,基本实现测管联动,为查处排污单位环境违法行为提供支撑。
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或“水世界微信”的文字、图片等,版权均属本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等如需转载、转贴,请注明来源为“水世界”。凡注明"来源:XXX"的内容,为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他违法、恶意使用本网内容者,本网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中国水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指定网站 国际水协会中国委员会工作网站
全国中长期科技发展十六项专项之一、中国十六大中长期重点专项 - 中国水体污染防治重大专项发布网站
技术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8982号-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城科会办公楼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权所有: 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