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水业新闻 >> 水务要闻 >> 

全文实录:生态环境部召开9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时间:2021-09-26 20:15:26 来源:中国环境 作者:

我们通过各种丰富的活动,为大家提供一些生动、便捷、智慧的参观体验。视疫情的情况和其他情况的允许,第二阶段会议打算明年上半年在昆明线下举行,线下磋商主要围绕着COP15核心的议题,“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中国积极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进程

光明日报记者:科学研究表明,全球生物多样性继续以惊人的速度下降,我们必须在未来十年内实现保护至少30%的大自然,否则地球将面临灾难性后果。但是,各国在如何落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可持续发展目标等方面的态度和行动都存在差异。对此,作为COP15东道国,中国持有何种看法,将作出哪些努力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

崔书红:感谢您的提问。

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变化、土地退化是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全球性挑战,也是当前全球人类面临的三大突出环境问题。各国是风雨同舟的命运共同体,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并进、共商未来。COP15将总结过去十年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实施进展与经验,凝聚缔约方、国际组织和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合力,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转型性变革带来契机。

国际社会对“框架”寄予厚望,提出了雄心勃勃的保护目标建议,如保护30%的大自然,调动至少2000亿美元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如您提到的,各国在落实《公约》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执行情况差异很大。各国国情不同,重视程度不同,经济社会条件不同,技术水平也不同,差异显著。在制定未来十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蓝图时,我们应当考虑客观因素影响,充分吸取和借鉴“爱知目标”执行中的经验和教训,“框架”目标应兼具雄心与务实,平衡体现《公约》确定的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其组成部分、公平合理分享由利用遗传资源而产生的惠益的三大目标。进一步完善和强化执行与保障机制,特别是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在执行能力,包括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持,推进建设更加公正合理、各尽所能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体系,尽快扭转全球生物多样性加速丧失的趋势。

作为COP15东道国和主席国,中国坚定支持多边主义,积极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进程。我们将坚持做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引领者,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将继续保持和增强建设生态文明的定力,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提升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履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承诺付出艰巨的努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们还将积极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进程。2019年起,中国已经是《公约》信托基金的第一大出资国,多年来也一直是向全球环境基金(GEF)、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捐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将继续同国际社会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深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南南合作”,广泛开展生物多样性领域双多边合作。通过我们的努力,助力发展中国家实现目标,尽量缩小在《公约》履约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方面的差距。

我们期待在COP15上与各方相聚,共同为未来生物多样性保护绘制一幅宏伟且可实现的蓝图,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行稳致远。

中国积极促进“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制定进程

中国日报记者:去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的讲话,强调坚持多边主义,凝聚全球环境治理合力。一年以来,中方在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多边合作进程方面做了哪些努力?开展了哪些多边对话以推动COP15达成兼具雄心和务实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崔书红:谢谢你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亲自推动国际社会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去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第75届联大生物多样性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向世界发出了“春城之邀”。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介绍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经验和理念,提出了扭转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的中国方案,引领了世界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潮流,展示了负责任环境大国的形象,为凝聚各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共识、携手应对生物多样性挑战、推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注入了强大政治动力,引起了国际社会强烈反响。

面对全球生物多样性危机,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中国始终坚定支持和践行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合作,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

中方为增强政治引领和伙伴关系认同,推动各方关注、支持和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做出了不懈努力。中国全面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进程,加强双、多边对话与合作,支持生物多样性多边治理体系,与各方一道,共同推动《生物多样性公约》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做出积极贡献,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进程迈上新的台阶。

当前,我们站在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十字路口。“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下重要战略规划文件,作为COP15的重要标志性成果,将对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做出规划。中方积极参与国际双多边磋商,借助中欧、中法、中非、中英、中日韩等既有沟通机制和途径,积极搭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话桥梁,加强关键议题的沟通和交流,推动各方相向而行、求同化异、增进共识,积极促进“框架”制定进程,积极寻求建设性方案,积极践行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合作。

绿色、安全、智慧、节俭是COP15大会的亮点

中国新闻社记者:此次COP15大会,云南明确提出了绿色、安全、智慧、节俭的办会理念,我想请问一下云南省有哪些具体的落实举措?

王天喜:谢谢。应该说突出绿色、安全、智慧、节俭的大会理念是这次大会的根本要求,也是一个亮点性的工作。云南省坚持绿色、安全、智慧、节俭的大会宗旨,按照这个要求认真开展各项工作。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绿色大会方面。通过实施碳中和行动,开展绿色城市建设,实施绿色交通、绿色住宿、绿色会场、绿色宣传等一系列减排行动,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到整个会议的筹备、举办全过程。具体包括:大会会场将提供桶装饮用水、玻璃杯或陶瓷杯,并鼓励与会人员自带水杯,尽量减少塑料矿泉水瓶和一次性纸杯的使用;使用电子宣传册并公开下载方式,利用邮件方式向外宾传达相关信息,减少纸张的浪费;将选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车辆、公共交通和共享单车等为嘉宾和与会代表提供交通服务;酒店房间不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具,鼓励自带洗漱用具,酒店餐厅使用玻璃杯和陶瓷杯,不使用塑料杯和一次性纸杯,提供本地健康食材,提倡光盘行动。COP15大会还将开展碳中和行动,将通过新建碳汇林等方式来抵消本次会议产生的温室气体。

第二,智慧办会方面。建设智慧安防、智慧应急、智慧公交等项目,建立远程+现场应急保障指挥调度体系,搭建保障全面、服务周到、亮点凸显的智慧办会体系。将会场通信线路拓展为两条10G通信线路,积极开展线上会议控制系统、网上直播、网络安全指挥中心等信息系统建设。目前已完成1.2万个5G基站建设,实现了对大会场馆、接待酒店、重点景区、交通枢纽等区域全覆盖,昆明市COP15关键区域实现免费WIFI覆盖。

第三,安全办会方面。通过充分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以科技信息化为支撑服务安保,多方联动、齐抓共管,打造昆明智慧安保格局,加强社会治安管理,严防跨境犯罪和疫情输入风险,集中开展重点地区破案大会战、平安护航大会战等专项行动,深入推进网络安全保卫和科技智慧安保,全力保障来宾、住地、会场、线路等安全和社会稳定。

第四,节俭办会方面。落实“简约不简单、简朴不简陋、盛大不铺张、热情不过度”的要求,举办一届热情、节俭、适度、低碳的大会。

云南约有50种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增加、分布区域扩大

南方都市报记者:动物栖息地的减少和破碎化一直是威胁动物的原因,近年来云南省在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方面有什么探索和成效?

王天喜:大家都知道,云南是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云南野生动物种类丰富度居全国之首,但整体呈现物种种类多、种群规模小、分布狭窄、特化程度高的特点。近年来,云南不断探索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和恢复的有效措施,着力加大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保护力度。

(一)全面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全省已建362处自然保护地,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工程、湿地修复等重大生态工程,不断优化森林、湿地生态结构和功能,有效保护了野生动物种群及其栖息地。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老挝北部3省共建133平方公里联合保护区,保障了亚洲象跨境种群交流安全。

(二)探索建立保护地外重要栖息地管护新模式。“十三五”以来,重点加强元江中上游绿孔雀重要栖息地的抢救性保护,已建立多处保护小区或社区公益保护地,将已发现的绿孔雀种群分布点全部纳入保护管理范围,通过发动周边社区群众共管共护、开展日常巡护、加强社区宣传教育等措施,大大提升了当地群众的保护意识,狩猎、采集等人为干扰强度大幅度降低。监测显示,该区域内绿孔雀育雏活动正常,部分区域种群分布范围扩展明显,野外种群处于稳定增长状态。此外,全省各地还建立了印度野牛、菲氏叶猴、滇金丝猴等多个物种、多种管理模式的保护小区或者公益保护地,有效扩展了旗舰物种的栖息地受保护范围,为促进濒危物种种群的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试点开展栖息地恢复和食源地建设。针对亚洲象、绿孔雀栖息地森林郁闭度过高,适宜性下降的情况,组织开展特定保护对象的栖息地生境恢复工作,实施了补植喜食植物,修建硝塘、饮水池和戏水池等工程,提升栖息地质量。截至目前,已修复栖息地面积600余公顷。

(四)发起建立首个野生动物全境保护网络。2019年,云南省林草局联合26个机构建立了“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开创政府、公益组织、科研机构、社区、公众和企业等联合保护野生动物新模式。通过筹集逾900万元社会资金,实施了滇金丝猴种群监测、巡护、栖息地廊道修复、社区保护、自然教育全方位保护,为中国旗舰物种的保护积累了经验。

据调查监测,云南约有50种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增加、分布区域扩大。每年迁徙至云南的鸟类多达420种,赤麻鸭、灰雁、绿翅鸭等7种水鸟数量超过1万只,并不断观测到鸟类新记录、新分布。亚洲象、西黑冠长臂猿、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滇金丝猴、绿孔雀等珍稀濒危物种野生种群数量稳定增长。其中,亚洲象种群数量由150头增加到300头左右,滇金丝猴由1400只增加到近3000只,西黑冠长臂猿由800只增加到1300只左右。猕猴、野猪、原鸡等种群数量增长迅速,保护成效显著。谢谢。

中国有3项目标进展超越了“爱知目标”

中国国际电视台记者:2020 年 9 月发布的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显示,2010年定下的20 个爱知目标中,没有1 个目标完全实现。请问中国在20项“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上的执行和完成情况如何?有哪些成果和不足?

崔书红:感谢你的提问。

刚才提到的“爱知目标”是过去十年国际社会为了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严峻形势而制定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爱知目标”制定以来,在全球实施的总体成效不佳。

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政府认真落实“爱知目标”,确定各项任务和责任。截至目前,已有3项目标进展超越了“爱知目标”,有4项目标取得阶段性进展,中国落实“爱知目标”的总体情况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您提到的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中,我们发现共提到中国14次,其中13次展示了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宝贵经验,包括成立以国务院副总理为主任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实施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积极探索“政府引导、企业担当、公众参与”的生物多样性治理模式。我们一体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湿地保护与恢复、自然保护区建设等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是我们国家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一次制度创新。我们构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协同应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变化、土地退化等方面突出环境问题。

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推进生物多样性价值主流化,加快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中重点突出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任务,落实责任追究,完善生物遗传资源获取和惠益分享监管机制,抓紧建立外来入侵物种的预警和监测体系,提高应对新威胁和新挑战的能力。

谢谢!

云南高黎贡山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物种资源的基因库

北京青年报记者:云南省的高黎贡山被称为世界物种的基因库,这个区域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有什么,云南省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做了什么工作?

杨宇明:非常高兴,感谢这位记者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我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我从专业和科学层面来回答这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教授杨宇明

云南的生物多样性在全球的地位非常凸显,其原因是云南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特殊在什么地方?它连接着从青藏高原最寒冷的世界第三极一直到中南半岛。在中部又连接着我们的东亚季风气候带,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特别复杂,从最寒冷到最热带,同时中部包括亚热带。

高黎贡山在云南的特殊地理位置当中又发挥了十分特殊的作用,它北起藏东南一直南下超过1000千米到了印度洋安达曼海,把整个青藏高原和中南半岛连接起来了,而且是纵向从最北到最南,这是在地理位置上和它的走向上一个非常特殊的地理特征。

南北连通,连接着东喜马拉雅和中南半岛的印缅热带区域,在生物地理的效应上沿着河谷是一个廊道。中南半岛的热带物种可以随着怒江流域到安达曼海,中南半岛的物种从孟加拉湾直接到高纬度的河谷,甚至到云南最北的贡山、独龙江和藏东南地区,很多热带、南洋热带成分在高纬度的低海拔河谷都可以找到。

同时青藏东南沿高寒的物种,像小熊猫、羚牛可以沿着高山环境一直南下到低纬的高海拔地区。因此在地球的两道生物界的划分,到了高黎贡山这个地方以锯齿状通过,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物地理效应。

第二,它的北高南低的巨大的倾斜地的形成水平地带和纬度替代性叠加,使得在云南境内五个多纬度、600多千米,可以包括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至高山寒带的多个气候带类型。跨越南北境内,相当于包含北半球气候带,相当于从三亚到黑龙江漠河。

比如说在高黎贡山最南端的西坡铜壁关有着云南省纬度和海拔最高的热带雨林,这代表着东南半岛热带生物物种的区系成分。

到了中段是亚热带的长叶阔叶林,到了北带高山地带甚至出现了西伯利亚或北极圈落叶松林,这个生物地理效应在全球也是少见的。

第三,大气环流。高黎贡山是怒江和伊洛瓦底江分水岭,孟加拉暖湿气流可以沿着两道江河一直到我们横断山腹地,使得这个区域多样化气候条件、水热条件非常优异,生物物种就非常丰富和多样化。

在这个区域已经记录发现的维管束植物达到了5728种,超过西双版纳,其原因就是因高黎贡山涵盖了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的各种生物气候类型,整个高差超过5000米,形成了北半球较完整的生态系统代表类型。

高黎贡山地质历史是云南省最古老的,是最早成陆的山脉。在印度板块撞击欧亚板块之后,推挤和产生褶皱,形成了纵向岭谷区,高黎贡山是地质板块断裂带的缝合线。在这样的地质条件下高黎贡山既古老又年轻,古老就是在古生代就已经形成云南最早的陆地,年轻就是在新生代以前巨大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将高黎贡山推举到5000米以上的海拔,既是古老物种的庇护所,又是新物种的分化中心,高黎贡山物种不仅丰富,而且保留了许多古老物种和大量的新特有种,是著名的新特有种分布中心。

比如说有植物进化程度较高的单子叶植物的竹类、兰花和双子叶的杜鹃,高黎贡山也就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是中国17个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同时也被列为我国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重点区域,成为我国乃至北半球生态系统最齐全、物种最丰富、特有种比例最高、珍稀物种最多的地区之一。同时还有很多现在人工种植的栽培植物野生型种类,现在这些物种大量的遗传多样性,也成为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物种资源的基因库,高黎贡山应该说是我国的遗传种质资源宝库。

目前对于高黎贡山的保护可以说从1986年建立了国家级保护区以来,从科学考察到规划一直到整合调整为国家自然保护区,把原来的高黎贡山国家级保护区和云南省省级怒江保护区调整合并为一个国家级保护区。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调整连接起来,现在可能是全世界南北跨度最长的保护区之一。同时由于高黎贡山的西坡连接着缅甸东北部,同缅甸建立了很好的联动保护机制、跨境保护的合作框架,包括在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其中旗舰物种包括白眉长臂猿、羚牛、戴帽叶猴、小熊猫等都受到了有效的保护,种群数量在不断增长。最近几年发现了怒江金丝猴,还有天行长臂猿也在这个区域被发现,珍稀鸟类数量也在稳定增长,这些都是保护高黎贡山所取得的成效。

高黎贡山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当地的少数民族和老百姓跟我们的自然生态环境朝夕相处,建立了友好的和谐共生共存共进的和谐关系,这里有我们国家最早成立的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发动当地的社区主动参与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过程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行动当中。高黎贡山是认知生物多样性的窗口,生物种质资源的基因库。

谢谢!

上一页页码:[<< 1 2 3 4 >>] 下一页 共4页

刘友宾: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或“水世界微信”的文字、图片等,版权均属本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等如需转载、转贴,请注明来源为“水世界”。凡注明"来源:XXX"的内容,为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他违法、恶意使用本网内容者,本网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微水会

第十六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推荐书籍


    《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作者:任南琪
    内容简介:

    《水的再生与回用》
    作者:【美】林宜狮
    内容简介:

合作邀请:010-8858538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