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15和COP26从组织协调到议程设置上具有密切联系
崔书红:感谢你的提问。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生存的充分必要条件。迄今为止,人类任何一项活动都离不开生物多样性的支持保障。但高强度的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也导致生态系统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带来了物种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服务降低和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受损等一系列严重问题,而气候变化威胁到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和生态脆弱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正如IPBES报告所指出,地球自然环境正处在史无前例的恶化之中,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丧失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共同挑战。
《生物多样性公约》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同属“里约三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COP15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COP26计划于2021年10月和11月先后在中国和英国举办,从组织协调到议程设置上具有密切联系。COP15和COP26筹备工作团队建立协调工作机制,COP26设计了5个国际合作领域,其中之一即为“自然”,与COP15密切相关。COP15第一阶段会议的相关议程中充分考虑了与COP26的协同推进。比如在高级别会议中共设置四个圆桌会议,其中一个主题讨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了促进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土地退化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协同治理。在COP15生态文明论坛专门设立了应对气候变化(碳达峰碳中和)与保护生物多样性主题论坛,围绕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协同治理、碳达峰碳中和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实现等问题进行研讨交流,动员全球各方面力量,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
COP15会议期间,各国还将分享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成功经验。比如,我国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采取“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思路,将全国生态功能最重要、生态环境最敏感的区域保护起来,提升生态系统固碳功能,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维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保障。目前,中国初步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比例不低于陆域国土面积的25%,覆盖了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保护了全国近40%的水源涵养、洪水调蓄功能,约32%的防风固沙功能,生态保护红线固碳量约占全国的近45%。通过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维持和改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和恢复力,依靠自然的力量,构筑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绿色屏障,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降低气候变化影响,推动形成生态系统保护恢复与应对气候变化之间的良性循环。现在国际社会都把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作为一个典范,为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点赞。谢谢。
云南旗舰物种和极小种群得到有效保护
杨宇明:谢谢新京报记者提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云南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起步最早,做工作相对做得比较多。在保护的实践方面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可以说云南物种非常丰富,特有种的比例非常高,有1/3的物种仅分布在云南,是云南特有的或者说在国内仅限在云南的植物和动物占到近1/3,同时濒危物种数量也比较大,列为保护的物种在全国来说,云南占到了2/3,这都是我们保护对象重要的特色和亮点。
有一个弱点。我们刚才所谈到的,我们所有物种种类很多、类型很丰富多样,但是每一个种的种群规模小,个体数量少,甚至少到个位数。比如说我们滇东南狭域分布的被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华盖木,最少的时候野外只有六株,已不能够维持一个物种正常的基因交流和繁衍,要维持正常的基因交流和种群的繁衍至少应该在万株以上,如果低于三千株以上就属于极濒危了,因为没有基因交流很快会衰退的。
云南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抓了重点,首先是在丰富多样当中抓重点,首先是抓旗舰物种,这个起步比较早。从上世纪50年代就建了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旗舰物种以亚洲象、热带雨林望天树等为主要保护对象和保护管理目标。同时亚热带地区的黑冠长臂猿,北部滇西北高寒地带的滇金丝猴,还有中部亚热带区域的绿孔雀等,这些旗舰物种是生态系统里面重要的发挥着旗舰作用的领先物种,又是区域生物多样性的指示物种,倍受全社会的关注,保护好它们也就保护了这个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因此旗舰物种的保护可以说云南省是起步最早的,全省建立了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地,达到了362个,分为11种类型,包括最高级别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级和省州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多种类型的保护地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大范围、大规模多样化的自然保护区建立基础上,代表性的旗舰物种都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最近三十年这些旗舰物种数量翻了一番,对整个生态系统和生物栖息地的保护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二,极少种群和旗舰物种最大的不同在于,旗舰物种受到关注度高,而极少种群个体数量非常少,种群规模小,分布范围非常狭窄,有的只在一小片河谷,有的在山头,有的出现在东坡不见西坡,范围小到可能不到一平方公里,这种情况使得极小种群的知名度远远不够,因此社会关注度不高,甚至在保护研究领域也没有得到广泛的宣传,有的极小物种既没有处在保护地范围内,也没有列入我们的主要保护对象,很容易被忽略掉。
云南省针对这一部分极小种群2005年率先提出了关于极小种群的概念,得到了当时国家林业局的支持,2010年正式在云南省启动了极少种群的保护行动计划,出台了《云南省极小种群的保护规划纲要》《极小种群的保护行动计划》。同时列出了20个要抢救性保护的极小种群,同时根据极小种群分布区域特点及其生物学特性、生态习性和保护生物学前期研究基础,把20个极小种群分别交由不同的研究机构和大学来实施全方位保护。云南省林业科学院首先保护被子植物最原始的华盖木和最少的时候只有十几株的云南蓝果树,还有在滇东南一种非常重要的孑遗植物蒜头果;昆明植物所保护了更多的一些种类,如漾濞槭、弥勒苣苔等物种,它们在当时被发现时数量只在两位数。西南林业大学做保护巧家五针松等,这也是西南林业大学发现的。把20多个物种分给不同研究机构进行抢救性保护,从保护生物学基础研究到保护实践,首先攻克人工快速繁殖的技术难关。
比如说华盖木,这是一个极小种群,更新非常困难,我们推动保护生物学研究和快繁技术的攻关突破,突破了繁殖技术瓶颈,使其在短期内快速地扩大种群数量。也包括滇东南蒜头果,由于含有能够预防和治疗老年痴呆的神经酸,因此一段时间野外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这种情况下我们抢救性开展了人工快速繁殖,现在已经成功扩大种植,作为石漠化治理优秀树种,种植2.5万多亩,整个种群数量到了将近200万株,在不到十年之内这一濒危物种解除了濒危状态,利用它在石漠化治理中非常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既修复了生态,又为当地老百姓带来了一定的效益,同时抢救性地保护了这个物种,调动起当地老百姓保护的积极性,创造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类似这样的经验在云南还是比较多的,有的目前有极高的保护地位和科学研究的价值,在利用上我们也还在不断地探索,像云南蓝果树,希望能够从中提取能够抗击人类疾病癌症的功效成分,使得我们每一个保护对象不仅有重要的保护地位、科学研究价值,还能够为人类的未来福祉提供服务。因此在极小种群方面我们从科学层面进行抢救性保护,从技术层面开展人工快速繁殖技术攻关,同时探索今后通过利用给人类带来福音,将这些作为一个系统来进行研究。
这方面云南应该说在全国是率先的,而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20个极小种群现在增长超过旗舰物种,翻了几十番甚至几十万番。2020年对极小种群名录做了扩大和更新,把很多分布很偏远的、不为人知的极小种群列入极小种群保护管理目标,现在已经列了101种,包括像竹类当中的贡山竹,它的衍化繁殖是非常特殊的,还有很多兰科植物,是我们今后花卉重要的种质资源。这些物种很多过去不为人知,很多不在保护地内,也没有被列为保护对象,是我们现在应该特别关注的物种。通过保护行动,也让人们了解地球上每一个物种重要的地位和价值,今天没有用的东西可能明天就是无价之宝,我们对每一个极小种群都应该给予加倍的关注,因为它们知名度很低,但是处在濒危状态。现在进入到第二轮极小种群的保护工作,突出拯救保护的重点,全方位开展对极小种群的保护,首先是突破它的人工繁育,繁育以后把这些物种不是放在我们的苗圃里面,而是让其回归到自然,让它成为自然界的一员,而不是我们人工栽培的人工林。
我们在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开展了蒜头果保护,这是一个半寄生的物种,将它种到了我们的常绿叶林下,造林以后跟其他的树种和灌草混交,这样就能够在五年到十年内形成近自然的天然森林群落或近自然的森林。我们应该进一步唤起人们对极小种群的关注和保护。
促进退化的栖息地向近自然的栖息地恢复和修复,无论是对旗舰物种还是极小种群都是极其重要的。在这一方面云南省也总结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就是根据不同的物种所分布的地理环境进行近自然的恢复,按照符合保护对象生存和繁育的栖息环境要求进行恢复,完善生态系统,使栖息地适宜性不断地得到提升,成为今后我们保护这些旗舰物种的重要生态条件和生存繁衍的环境,这比我们迁地保护和采取其他保护方式更加有效,能够回归自然,让极小种群回到自然的空间不断得到发展壮大。谢谢各位。
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间接和潜在使用价值
崔书红:感谢您的提问。生物多样性在国际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像大熊猫、麋鹿、丝绸、茶叶、香料等,还有最近大家比较关注的15头云南大象都在其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与人类福祉关系极其密切,具有直接、间接和潜在使用价值。
首先,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衣物、生产生活原料。据统计,全球有超过30亿人的生计依赖于海洋和沿海的生物多样性,超过16亿人依靠森林和非木材林产品谋生。物种是多种药物的来源,世界上50%以上的药物成分来源于天然动植物。
其次,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这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它们共同维系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清洁的水和空气,保护人类免受自然灾害和疾病的痛苦,为人类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
第三,生物多样性还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野生生物种类繁多,人类已经充分了解的只是极少一部分。大量野生生物我们还不了解其潜在价值。
生物多样性离人类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近,关系越来越密切,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公众参与十分重要。关于公众如何参与,我想举几个例子和大家分享。比如,公众可以通过科普活动获取生物多样性相关知识,南京的红山森林动物园通过沉浸式的体验设计和多样的科普活动,成为游客到南京新的“网红打卡地”,也成为南京新的城市名片。人们通过这种活动了解了动物的生活习性,理解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价值和意义。
再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实际行动成为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守护者,大家知道上海一些社区出现了一种动物叫“貉”,当地居民刚开始对这种动物不了解,产生了一些抵触情绪。有关团队共同发起“城市里的公民科学家”项目,让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城市野生动物的调查研究。通过对这种动物的观察和科普宣传,当地居民进一步了解它们的习性,减轻了对这一动物的恐惧,实现与貉的和平相处。类似这样的例子还很多,结合COP15大会的召开,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和科普活动,为有意愿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的公众提供更广泛的平台。无论是亲身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还是与家人、朋友分享生物多样性小知识,都是在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做贡献,贡献不分大小,凝聚的都是力量。
感谢各位!
刘友宾: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或“水世界微信”的文字、图片等,版权均属本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等如需转载、转贴,请注明来源为“水世界”。凡注明"来源:XXX"的内容,为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他违法、恶意使用本网内容者,本网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中国水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指定网站 国际水协会中国委员会工作网站
全国中长期科技发展十六项专项之一、中国十六大中长期重点专项 - 中国水体污染防治重大专项发布网站
技术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8982号-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城科会办公楼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权所有: 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