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险峰:谢谢记者朋友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可能你们也注意到,我们今年攻坚方案里面有十项任务,第一项任务就是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作为第一项任务来进行部署,充分体现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
“十四五”以来,部分地区上马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冲动比较强烈,影响了“双碳”目标的实现和区域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要加快推动产业、能源、交通和用地结构的调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不符合要求的“两高”项目要坚决拿下来。
为此,今年5月,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耗能、高排放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的指导意见》。这次秋冬季方案对落实这个文件和这项工作又做了专门的部署,更加突出源头防控。要求各地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全面梳理排查拟建、在建和存量“两高”项目,对“两高”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特别是要严格落实能耗双控、产能置换、污染物区域削减、煤炭减量替代这几项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坚决整改。同时,对标对表国内外产品的能耗和环保的先进水平,对达不到要求的“两高”项目进行升级改造。另外,依法严厉打击违规违法上马的“两高”企业无证排污、不按证排污等各类违法行为。
总体上就是做了这些部署,谢谢。
李天威:感谢你的问题。
优化环境执法方式,提高执法效能,是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的重要举措,也是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根本要求。对于生态环境执法工作来说,这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今年初,我们相继印发了《关于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方式提高执法效能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这两个意见都是18条,我们称为“两个18条”,就是要不断落实执法责任、优化执法方式、完善执法机制、规范执法行为,也为今后一段时间全国生态环境执法工作明确了思路、方向和措施。
具体到大气环境监督执法来说,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在完善执法监管制度方面,我们坚持将“双随机、一公开”作为大气监督执法的基本手段和方式。目前全国各地建立污染源动态监管数据库2185个,涵盖了各级各地各类重点污染源150.86万家,也就是先建数据库,从数据库里按照“双随机、一公开”来选取执法对象进行现场执法。同时,指导地方完善自由裁量权,对轻微违法审慎包容,对企业的“无心之过”给予容错改正的机会,加大帮扶指导力度,引导企业自觉守法。
第二,在综合运用执法手段方面,一方面推进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科学合理配置执法资源。现在全国生态环境执法队伍7万多人,但是相对于大量的监管任务和污染源来说,力量还是比较薄弱的。我们必须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对于正面清单的企业无事不扰、有事帮扶,差异化分类监管。截至今年6月份,全国各地已经将8.3万家企业纳入正面清单,主要通过非现场执法手段实施监管。同时,建立健全举报奖励制度,提升全社会发现问题的能力。光靠生态环境部门,光靠执法队伍找问题,是远远不够的。2020年全国实施有奖举报案件共有13870件,同比增长了44%,有奖举报奖励金额共719万元,按照可比口径计算同比增加100%。
第三,在创新科技执法方面,从国家层面,主要是深化“千里眼”大气环境监管。“千里眼”通过利用卫星遥感、地面微站、大数据等综合手段,将重点区域39个城市42.8万平方公里区域划分为6万个3km×3km网格,从中筛选出5000个PM2.5浓度较高的热点网格进行“千米级”监控,进一步精准识别出1000个500m×500m的小网格实施“百米级”监管。2018年以来,累计向京津冀及周边、汾渭平原39城市生态环境部门推送环境异常信息6.5万条,指导地方生态环境部门排查企业7.5万家,发现各类涉气环境问题5.1万个。地方层面,指导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加强非现场监管,加大新技术手段应用,在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测体系的基础上,融合视频监控、用电用能监控等物联网手段,加强大数据分析,增强预警预报能力,提升智慧化监督执法的水平。
第四,严格生态环境执法方面,2016-2020年,全国共查办涉气环境违法案件19.33万件,罚款总计140.51亿元。5年来,涉气行政处罚案件数和罚款金额占全部行政处罚案件和罚款金额比例逐年提高,其中,涉气行政处罚案件数占全部行政处罚案件数的比例从2016年的11.7%提升到2020年的36.5%,罚款金额从22.9%提升到30.0%,特别是查封扣押、限产停产、行政拘留、涉嫌犯罪等突出案件数量大幅增加,涉大气生态环境执法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
下一步,我们将主动自觉把生态环境执法工作放到生态环境保护大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去考量,一方面保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另一方面大力优化执法方式,切实提高执法效能,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新的贡献。
刘舒生:谢谢这位记者提问。应该说经过多年的努力,空气质量的预报系统在国家层面来说已经比较成熟了,经专家鉴定评价,我国的空气质量预报能力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刚才记者问可以预报多长时间,下面我简要介绍相关情况。
我们已经能够实现省级和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未来7天的逐日空气质量预报,重点区域能够实现未来7-10天的空气质量预报。我们还能够对全国及重点区域未来15天的空气质量进行趋势预报。具体来说,在国家层面,每日发布未来5天全国空气质量形势预报,每半月开展一次全国预报会商,发布未来15天空气质量形势预报;在区域层面, 每日发布六大区域(京津冀及周边、东北、华东、华南、西北和西南)及4个重点区域(长三角、珠三角、汾渭平原、苏皖鲁豫),未来7-10天空气质量形势变化和各分区逐日空气质量级别预报结果;在省级层面,每日发布3-7天省域空气质量形势变化和逐日空气质量级别预报结果;在城市层面,在手机APP上每日发布未来7天的AQI范围、空气质量级别和首要污染物预报结果。
从预测预报结果来看,客观地讲,目前中长期空气质量预报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气象动力场和污染源排放清单等基础资料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这是主要的原因;另一方面,污染物的生成、积累和转化过程比较复杂,时间和空间差异性也比较大。
为了不断提高预报的精准度,我们重点开展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预报系统的建设。国家层面已建成了全国空气质量预报的综合业务系统,区域、省级、市级也相应建立了空气质量预报系统。
第二,完善预测预报的管理。不断完善预报技术规范体系,对各级预报员开展业务培训,提升预测预报能力。规范预测预报流程,综合分析系统生成的预报结果、污染物排放和气象条件等因素,研判空气质量变化趋势,组织部门会商与多级审核,确保预报结果客观准确。
第三,强化区域重污染过程预报。在遇到重污染过程时,组织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部卫星中心、相关区域、省市以及气象部门开展联合预报会商,共同研判区域重污染过程,力争做到精准预报、科学预报。
另外,在大家可能都关心的沙尘天气预报方面,我部建立了沙尘天气预报快速响应机制。当卫星观测到沙源地起沙或传输通道如内蒙古等地区的国控站点和地方监测站点PM10浓度急剧上升时,立即组织开展加密会商,研判沙尘天气发展趋势和影响范围,及时向公众发布信息。
此外,刚才李天威局长也讲了,近年来我们一直在推动空气监测站点的数据联网。截止到9月底,1734个国控站点、3282个区县站点实现了数据联网共享,基本上覆盖了全国所有的区县。此外,我们也在推进乡镇站点的数据联网。截止到9月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3449个乡镇站完成了与国家的数据联网。通过数据联网和共享,进一步完善空气质量预测预报工作,提升预测预报的精准度,谢谢。
吴险峰:感谢这位记者对清洁取暖这个重大民生问题的关心。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确实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同时也是打赢蓝天保卫战重大的政策措施。2016年以来,我们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地方因地制宜,坚持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宜煤则煤,有效推进清洁取暖改造。截至2020年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完成了2500万户左右的清洁取暖改造,今年还将完成348万户左右。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大概有2800多万户的农村居民告别了长期以来烟熏火燎的时代,农村的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生活品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与此同时,清洁取暖对我们的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改善也起了很积极的作用。根据我们测算,清洁取暖对空气质量改善贡献比例在三成左右,所以说这项工作的推进取得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今年能源保供面临新的形势,要确保人民群众温暖过冬,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明确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样来推动清洁取暖工作继续前进,同时又要保证让老百姓不挨冻,是我们考虑的头等大事。因此,我们今年在秋冬季方案里面重点部署了这项工作。主要有以下几项措施。
第一,明确提出要坚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今年新改造还没有通气、通电的,已经改造完成还没有经过一个完整取暖季运行检验的,坚决不允许拆除原来的供暖设施,原来烧煤就烧煤,不允许拆除。对清洁取暖改造地区,使用洁净煤取暖兜底进行保障,采用“双保险”模式来进行兜底保障,确保温暖过冬。对一些山区和不具备改造条件的地区,可以通过烧清洁煤、秸秆以及其他生物质燃料来取暖。
第二,在保证老百姓用得上的基础上,还要保证用得起、用得好。在今年能源保供新形势下,首先是要保民生,要确保清洁取暖已经改完的用户能源都得到保障。在价格上,我们也会采取措施,也明确在文件里写了,保证居民“煤改气”天然气价格基本稳定,不会随着市场价格起伏产生大的波动。另外,要保证补贴到位,2021年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里面专门安排了清洁取暖运行补贴,已经全部发放到了地方;明年的运行补贴我们也和财政部一起在测算,很快也会发下去。同时,我们也要求地方制定一些差异化的补贴政策,重点向农村低收入群体、特困人员倾斜,中央财政的补贴作为一部分,地方各级财政还要制定补贴政策,要体现精准,确保特困人员和困难群众能够用得起。
第三,从今年10月16日开始,我们又派了监督帮扶组下到一线,重点任务就是对今年清洁取暖改造情况进行摸底排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地方,及时解决,保证群众温暖过冬。
第四,防治散煤复烧还延续往年一贯做法,今年秋冬季方案里专门进行了部署,对全面改造完的地区,我们还是要求地方依法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采用煤炭取暖的地区还要加强对煤炭质量的管理。我们通过这几项措施来保证推动既要清洁取暖,更要温暖过冬。
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或“水世界微信”的文字、图片等,版权均属本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等如需转载、转贴,请注明来源为“水世界”。凡注明"来源:XXX"的内容,为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他违法、恶意使用本网内容者,本网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中国水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指定网站 国际水协会中国委员会工作网站
全国中长期科技发展十六项专项之一、中国十六大中长期重点专项 - 中国水体污染防治重大专项发布网站
技术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8982号-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城科会办公楼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权所有: 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