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水业新闻 >> 水务要闻 >> 

重点关注:生态环境部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实录

时间:2022-01-26 16:58:52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

三是简便易行、逐步完善。先建立国内已有较为成熟的指标体系,在操作层面上实现可监测、可评价、可考核,合理设置阶段性目标任务,后续在试点实践中再逐步完善。

四是加强协同、形成合力。一方面衔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长江十年禁渔、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等重点工作,另一方面做好部门间政策及标准规范的协同,共同推进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机制。

这项工作十分复杂,如何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把好事做好,对我们是一个挑战。我们将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出台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办法及其实施细则,探索开展评价考核试点,为全面推行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工作奠定基础。谢谢大家!

通过“问题发现和推动解决工作机制”,推动工作滞后地区改进工作

澎湃新闻记者:我关注的是地表水环境情况,从国家地表水考核的排名情况来看,我国地表水不平衡的情况依然存在,对于地表水考核不达标的省市,我们将采取哪些措施?

张波:我们国家很大,工作中存在不平衡现象也是必然的。有先进地区,也必然会有滞后地区。推动工作滞后的地区改进工作,我们有一套打法,叫做“问题发现和推动解决工作机制”。这个机制包含四个环节。

一是分析预警。每个月会进行全国水生态环境形势的分析,精准识别突出问题和工作滞后地区,向省级生态环境部门发出预警,告知各地存在的突出问题。各地自己去调查问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自己去组织整改,调查和整改的情况,要在一定的时间内报给我们。

二是调度通报。每个季度向社会公开信息,向省政府通报全国水生态环境的形势,包括存在的问题。适时召开工作滞后地区调度会,请先进地区介绍经验,工作滞后地区也要表个态,研究怎么来推动工作,有关信息向媒体公开。

三是独立调查。针对突出问题久拖不决的,我们会组织相关流域局开展独立调查,帮着地方分析问题在哪里,症结在哪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调查之后会把调查的结果移交给地方,督促整改。对于确实比较落后的地方,我们也会组织专家做一些指导帮扶的工作。

四是跟踪督办。所有的突出问题都会进行清单管理、跟踪督办。突出问题久拖不决的还会作为线索移交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也会作为长江警示片、黄河警示片拍摄的素材。

据了解,不少地方也开始借鉴部里的做法,搞分析预警、调度通报、独立调查、跟踪督办。这样的机制在全国形成以后,就会事半功倍,可以更高效率地解决问题。谢谢大家!

只有建立了必要的环境经济政策,社会资本和第三方机构才愿意承担建设运营的工作

南方都市报记者: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发现多地污水处理设施严重不足的情况,请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张波:这个问题刚才我在回答黑臭水体相关问题的时候,也涉及了一些。解决好这个问题我认为要做到三点:

一是高度重视、勇于担当。污水收集处理设施能力不足、质量不高、运行不好,这在不少地方确实是老大难问题。抓紧解决这些问题,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勇于担当,不要因为是老大难问题,就绕着问题走,击鼓传花留给下一届。为官一任,就要下决心解决好这个问题。

二是精准科学、力戒虚功。解决这些问题,一定要从当地实际出发,精准分析问题在哪里、症结在哪里,科学谋划对策、推动落实。以广州为例,广州的黑臭水体治理也面临很多困难,我去广州调研的时候发现他们有一个好办法,他们把城市划分成几万个排水单元,一个商户就是一个单元,一个小区、一幢楼也可以是一个单元,把城市分门别类划分为几万个单元,相应制定达标的工作规范,一个一个地抓达标,像绣花一样把城市环境管理的水平提高上来。这才是硬功夫!少数地方搞所谓“加盖板”“加药”“调水冲污”等治标不治本、弄虚作假的办法,我建议趁早绝了这个念想,今后不会有市场,只会让当地丢人,不会带来任何好处。

三是完善机制、加强监督。国家从十几年前就要求建立污水垃圾收费政策和工作机制,一些地方时至今日还没有落实,这是不应该的。只有建立了必要的环境经济政策,市场才能发挥作用,社会资本和第三方机构才愿意承担建设运营的工作。所以各地一定要按照国家的要求,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健全相关收费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可持续地做好污水垃圾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工作。同时,还要加强监督,通过黑臭水体治理,倒逼各地加快补齐城市污水设施建设的短板。这方面媒体的监督作用也很重要,希望大家积极参与和支持我们的工作。谢谢大家!

“一个落实,三个结合”推动河湖长制

荔枝新闻记者:近日印发的《“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提出要发挥河湖长制作用,加强水源涵养区保护,加大重点河湖保护和综合治理力度。请问生态环境部下一步会有什么相关举措?如何完善湖长制组织体系,防止制度“空转”和流于形式?如何协调解决湖泊保护治理跨区域、跨流域问题?

张波:河湖治理涉及各个部门、各行各业,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过去有人说,九龙治水不好,一龙治水就好吗?把这项工作都给生态环境部门或是哪一个部门,就能解决问题吗?我们一定要跳出非一即九、非九即一的线性思维。河湖长制是充分发挥我国政治体制优势,探索建立的很好的制度安排。实际上是党委、政府领导干部牵头建立的一种权威高效的协调机制,它并没有改变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在这个协调机制下,各部门、各方面加强协同、形成河湖治理的合力。

生态环境部门推动河湖长制,可以概括为“一个落实,三个结合”。首先是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河湖长制的决策部署,会同相关部门共同监督指导各地落实河湖长制。二是与依法治污有机结合,认真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水法、长江保护法等法律要求,健全相关标准规范,依法推进河湖治理。三是与科学治污相结合,按照“十四五”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明确的目标任务,结合各地实际来推进河湖治理。房子是一块砖一块砖盖起来的,河湖治理是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建设积累起来的。只有坚持问题导向,精准科学地提炼和实施项目,才能扎扎实实做好河湖治理。四是与深化改革有机结合,按照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深化流域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落实流域上下游、左右岸责任,加强流域区域协同、部门协同、行业协同,形成河湖治理的强大合力。谢谢!

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冬奥会赛区及周边区域环境治理工作

环球时报记者: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赛期日益临近,请问赛事期间空气质量如何保障?保障措施是否会对经济社会产生影响?

刘友宾: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大家共同的愿望。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冬奥会赛区及周边区域环境治理工作,通过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等,加快推进产业、能源、运输结构调整,连续5年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改善取得显著成效。

以北京市为例。从2013年到2021年,北京市PM2.5浓度从89.5微克/立方米下降到33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从58天下降到8天,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显著增强。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赛期正值我国北方地区冬春交汇季节,环境气象条件极为不利。为营造良好的办赛环境,北京、河北等周边省市以人大决定或立法等形式,授权当地政府在冬奥会筹备和举办期间可依法依规采取必要的行政措施,对污染重、排放量大、经济影响相对较小的企业和车辆进行临时性管控。

当预测到可能出现重污染天气时,各地将依照大气污染防治法相关规定,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根据预警等级,在绩效分级的基础上,对不同排放源采取差异化的应急减排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

各项减排措施要做到精准、科学,做好信息公开,尽可能减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尤其对涉及民生、能源供应、居民取暖、疫情防控等运行给予充分保障。

再过几天,北京冬奥会将正式拉开序幕,相信在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一定会为世界奉献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

18省份签订13个横向生态补偿协议,跨界断面水质稳中有升

界面新闻记者: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建设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容易出现权责不明确的问题,发展阶段和水平不同,对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的理解、认知和诉求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到统筹协调,确保生态保护补偿顺利开展?

张波:严格意义上的流域生态补偿确实比较复杂,需要做好上下游生态产品的价值核算。对于生态补偿的标准,一些同志认为是不是国家出一个统一的补偿标准比较好,其实不然,各地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补偿标准要因地而异。而且上下游往往还有争议,不大可能全国出一个统一的标准化解这个复杂的问题。现在的做法就是从流域上下游比较容易接受的一些点上先做补偿,比如说先围绕上下游交界断面的水环境质量以及上下游水源地的保护,开展一些补偿。先易后难,逐步完善。

在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下,目前我们已经协调18个相关省份,签订了13个跨省的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其中半数的流域已经完成了至少一轮补偿协议。新安江流域已经完成了第三轮的流域补偿工作,目前安徽、浙江两省正在协商协议顺延的事宜。补偿机制实施后,跨界断面水环境质量稳中有升,流域上下游协同能力明显提高,以生态补偿助推上游地区绿色发展的效果也初步显现。比如,新安江流域就设立了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绿色发展基金,安徽、浙江两省正在探索共同打造新安江流域绿色产业合作示范区,探索“造血型”生态补偿机制。也就是说,不单纯是资金补偿,还要通过产业合作,形成一种“造血型”的生态补偿机制,显然这是很有益的探索。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配合财政部,继续支持推进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鼓励各地先行先试,推动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成为流域绿色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不断提升流域管理水平。谢谢!

认清流域特点打好黄河治理攻坚战

光明日报记者:根据2022年全国生态环保工作会议,今年生态环境部将持续推进黄河流域“清废行动”以及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请问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今年的重点举措是什么?对于黄河流域部分干支流水质较差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张波:黄河流域跟全国其他流域在治理的基本规律上是一样的,但是黄河流域有自身的特点。首先水资源短缺是黄河流域的突出特点。我们一定要按照“四水四定”的理念,坚决扭转在缺水地区盲目发展大量高耗水行业的做法。

其次是水环境治理的问题,黄河流域现在看来污染最重的就是中游部分地区,上游因为人类活动很少,所以污染并不是很突出,主要是水生态方面的问题;下游主要是入海口湿地生态保护等问题。所以黄河的污染主要是集中在中游。一是工业园区污染治理要补欠账,工业企业要进园区,园区要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要稳定达标排放,相关设施要跟生态环境部门联网,这些基础工作要做好。二是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短板要加快补齐。沿黄省区相对来说经济还不是那么发达,地方财政也不是很富裕,所以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黑臭水体治理等方面存在着很多短板。三是一些地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粗放。污水、垃圾沿河倾倒甚至直排雨水管道的现象屡见不鲜,旱季“藏污纳垢”、汛期“零存整取”,城市面源污染十分严重。

下一步,要通过加强工业园区污染治理和黑臭水体治理,引导和推动黄河流域尤其是中游地区加快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努力补上这一课。谢谢!

上一页页码:[<< 1 2 3 4 >>] 下一页 共4页

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或“水世界微信”的文字、图片等,版权均属本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等如需转载、转贴,请注明来源为“水世界”。凡注明"来源:XXX"的内容,为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他违法、恶意使用本网内容者,本网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微水会

第十六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推荐书籍


    《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作者:任南琪
    内容简介:

    《水的再生与回用》
    作者:【美】林宜狮
    内容简介:

合作邀请:010-8858538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