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安城安,西安打造节水型城市
或许是对自然山川情有独钟,徐霞客很少游历名城古都,即使是西安古都也没有留下他到过的记载。徐霞客多次入陕西,过潼关,下商洛,还写过精彩的丹江漂流记,但与西安古都只是擦肩而过。
依现代游客的眼光来看,到陕西而不到西安,简直不可思议。西安是一个处处充满历史和文化的地方,脚下不显眼的一块砖、一片陶,也许就是上千年前的文化遗存。
不过,历史文化丰厚的西安,水资源却极其短缺。“八水绕长安”的美景,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逐渐消失,全城供水逐年紧张,水荒频现。盛夏季节,大街小巷到处是市民排队等水接水的长龙,许多工厂因无水而停产,高校因水荒而提前放假。1995年,西安日缺水达到50多万立方米,水荒严重困扰着800万西安人。
西安日报的同行跟我们一谈起前些年的水荒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要闻部资深记者张琦也多年特别关注西安的水务报道,他说,西安先天缺少,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10立方米,仅为全国占有量的1/6。预测分析,西安到2010年需水量将达38亿立方米,现有的水资源仅为26亿立方米,缺口很大。人们甚至担忧:古都会因缺水而成废都。因此,对西安来说,水安才有城安,解决水问题一直是工作重点,西安坚持一手抓水源、一手抓节水。从2004年起,西安就被国家列为节水型示点城市。
为了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问题,西安一方面修建黑河金盆水库开源,一方面改革城乡分割供水体制,实行城乡水资源统一调度,使“水荒”得到基本缓解。陕西省还实施了总投资85亿元的三大“南水北调”工程,西线引红岩河济石头河,中线引汉江干流济渭河支流黑河,东线引乾佑河济石砭峪,帮助西安解决缺水问题。今天的西安古城墙下的护城河,已由一度干枯发臭变为水清岸美。
水荒的缓解,并没有让西安人松口气。西安顺势推行节水倒逼机制,把全城到2010年的用水总量锁定在实际最大可供能力26亿立方米以下的22亿立方米,比预测年用水量减少16亿立方米。全市制定了一系列节水措施;封停自备井,消减地下取水量,促进地下水位回升;在企业推行利用雨水和中水,在农业推行节水灌溉;通过调整产业结构,降低工业用水,提高用水重复利用率;生活用水推广节水器具,开展雨水资源化和中水利用工程;对高耗水、高污染项目一概不予审批;着力解决大型洗浴场所、洗车行用水浪费的问题;改革水价体系,利用经济杠杆促进节水。
西安于2002年设立了专门管水、拥有特权的水务局。出台了《治理和规范洗车行业节水工作方案》,对洗车场实行计划定额用水,安装节水设备,推广循环水洗车和微水、无水洗车。对用水大户实施了计划用水指标并按月考核,超计划用水实行累进加价收费。提高自来水价格和污水处理费。持续开展节水教育,举办家庭节水知识培训班,提高市民节水意识。
根据规划,西安到2010年城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将达到75%,万元产值耗水量平均控制在40立方米以下,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0%、回用率达到30%。今年4月1日起,西安市调高自来水价格,居民生活用水每吨涨到2.9元,工业用水3.45元;经营服务用水4.30元;特种行业用水17元,超计划用水则价格更高。
生活在水荒危机之中的西安人,日益养成了良好的节水习惯。许多人家装了节水器,洗澡水会用来洗手、洗衣服,洗衣水又会用来冲厕所,洗衣漂洗时放出的干净水还会回用来拖地、洗马桶。
来源:无锡日报
编辑:鞠宏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