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循环用水为依托,深入挖掘节水潜力
——北京市节水工作总结
北京市的节水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要求,积极应对干旱缺水挑战,坚持“向观念要水、向科技要水、向机制要水”,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导向,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为目标,突出制度建设,强化节水管理,节水工作跨上了新台阶。2009年,全市节约新水1.1亿立方米。其中,实施节水技改项目节水559万立方米,强化定额管理等措施节水4851万立方米,新增再生水替代5700万立方米。 2005年相比,万元GDP水耗下降33.1%,提前超额完成“十一五”期间万元GDP下降20%的预定目标。
扩大再生水和雨水等非传统水资源的利用,是北京市近年来节水工作的重要抓手,通过再生水和雨水的利用,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替代清洁水源,提高水的利用效率。2009年北京全市再生水利用量达到6.5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5700万立方米。再生水使用量已占全市总用水量的18%,连续两年超过地表水,成为首都稳定可靠的新水源。
一、加快再生水处理升级,扩大利用范围
在不断扩大再生水用量的同时,北京市将再生水的利用中心逐渐转移至提高出水水质,实现再生水的优化配置上。
一方面,为替代原官厅水库的地表水源,满足热电厂对再生水水质的要求,对再生水厂的生产工艺参数进行了调整,严格控制相关指标,不断提高出水水质,使全部指标能够满足电厂冷却用水要求。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水资源论证的作用,对总投资280亿元的京东方八代线用水方案进行了三次优化,日用新水由4.2万立方米压缩到6900立方米,增加日供再生水3万立方米。
另外,北京市还编制了城市河湖中水年度利用计划,增加河湖水域再生水、中水补给量,城市河湖再生水利用量由上年的1.8亿立方米增加到2亿立方米。园林绿化部门积极采取措施,扩大再生水浇灌绿地面积200万平方米。水务部门还与建设部门共同下达了《关于在施工工地推广使用中水降尘的通知》,稳步推进六环路以内建筑施工利用再生水。
在不断扩大市政中水利用的同时,对于小区和单位内的建筑中水也进一步加强了管理,促进已建中水设施正常利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为节水减排,有效利用污水资源,2009年完成了300立方米/日的中水回收处理设施,同时配套完成回用管线的铺设。处理后的中水主要用于绿地、洗车、道路洒水、景观用水,每年可替代自备井水10万立方米。
2010年,北京将继续增加再生水生产能力,完成卢沟桥再生水厂建设,加快清河、北小河二期、酒仙桥、吴家村再生水厂建设,启动高碑店、小红门再生水厂建设,同步配套再生水管线,确保用三年时间完成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鼓励社会单位使用再生水,园林绿化部门增加再生水灌溉100万平方米,建设部门继续在施工工地推广使用再生水降尘,已建工业园区要扩大再生水使用力度,园区内的绿化、景观、道路冲洒不得使用自来水,生态工业园区要做到零排放。全年再生水利用增加到6.8亿立方米,再生水利用率提高到65%。
二、稳步推进,实现雨洪水循环利用
1999年以来,北京遭遇建国以来持续时间最长、旱情最严重的干旱期,平均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减少两成,而形成的可利用水资源量减少了48%。充分利用各种水源,增加有效水量供给是节水工作面临的艰巨挑战。利用好“天上之水”,大力推进雨水利用工程建设,是北京市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所采取的一项主要措施。
结合“四治一蓄”(治污水、治垃圾、治违章、治砂石坑、蓄滞雨洪),2009年全市完成郊区150处雨洪利用工程建设,增加蓄水能力550万立方米,汛期实现利用雨洪水300万立方米。全市共建成雨洪利用工程1350处,蓄水能力2853万立方米,累计集蓄利用雨洪水7500万立方米。
亮马河大厦自筹资金改造了大厦雨水收集系统,与原有的中水回用设施统筹考虑,合并使用,使中水处理能力提高33%,年用水量由开业时的65万立方米下降到现在的41万立方米,减少了36%。
2010件,北京郊区还将新建150处雨洪利用工程建设,增加汛期蓄滞利用雨洪能力。市、区公园都要建设雨水利用工程,绿化用水要使用再生水或雨水。同时加强管理措施,加强维护,确保各单位已建成的建筑中水设施和雨水利用设施,处于良好的状态,发挥其最大的效益。
水资源是北京最紧缺的资源。无论是建设宜居城市,还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水资源都是必不可少的支撑和保障。而倡导科学合理的用水行为,建设绿色节约的节水型社会,是实现世界城市目标的重要基础。水资源长期紧缺对节水型社会建设提出高标准、高要求。今后几年北京水资源供需风险更加突出,北京市的节水工作还需切实通过更高水平的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让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出更好的作用。新形势新任务同样要求我们要寻找到既继承传统,又更具活力、更加有效的节水管理新模式,在迎接挑战、破解难题中实现新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