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节水型城市建设 实现节水工作新跨越
合肥市节约用水办公室
“十一五”以来,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大力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重视下,在市城乡建委的直接领导下,全市节水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紧紧围绕深化节水型城市建设这个中心,坚持“政府主导、主体发挥、目标引领、典型示范、合力推进”工作思路,取得了“十一五”期间节水工作新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合肥“三大推进”长足发展。制度建设更加完善,队伍素质明显提高,节水效益充分体现,节水意识普遍提升。与“十五”末期相比,城市万元GDP取水量下降49%;新增城市节水量9000多万立方米;省级节水型企业达到7家;市级节水型企业(单位)和节水型生活小区达到50个,新增43家。2008年、2009年,顺利通过省和国家两级节水型城市复查。2007年,在建设部组织的全国节水工作评奖中,节水办荣获了“城市节水突出贡献奖”。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坚持依法节水,践行制度是核心。制度建设最具根本性。市节水办作为具体管理机构,本着“适应、适用、完善、储备”的原则,把制度建设作为年度工作的着力点,认真做好相关制度建设前期各项准备工作,积极为人大、政府及主管部门正确决策做好铺垫,当好参谋。“十一五”期间,先后修订、出台了《合肥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合肥市水资源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进一步法制化、规范化做好节水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市节水办依据法律法规,大力开展以计划用水、节约用水为核心的各项节水管理基础工作。一是突出重点,计划管理。对月用水量超1000立方米以上的(企业)单位,实行严格的计划定额管理。每年年初向计划用水户下达年度用水计划,全年分六次考核。截至目前有1200家。二是畅通信息,动态管理。加强与市供水集团用水信息互动,及时掌握跟踪用水户用水情况。“十一五”期间,调增用水计划410家,新增计划用水户160家。三是严格奖惩,提升效益。对管理不善、浪费严重,出现超计划加价费的企业和单位,按照节水条例的有关规定收取超计划用水加价费,促进其降低用水消耗和加强节水管理工作;对未超用水计划且节水管理工作较为突出的企业(单位),年终给予不同层级的表彰。
(二)坚持创建推动,典型引路是导向。2005年我市荣获“全国节水型城市”称号。在成绩和实践面前,我们不懈怠,不沾沾自喜,而是不断地总结创建工作经验和薄弱环节,汲取借鉴兄弟地市好的做法。探索和把握创建工作规律性,不断把创建工作向“两头”引伸。
一是认识先导,创建基础要夯实。在深入创建节水型城市实践中,我们逐步体会到拓展节水型企业(单位)、小区是巩固提升节水型城市品牌的坚实基础和有效途径,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持之以恒,逐步实现从节水城市向节水社会的新跨越。二是规划引领,创建目标要明确。以小步快跑的方式,逐年加大创建力度和广度。市政府出台了《全国节水型城市复查考核内容及考核指标的通知》,结合工作实际,对创建范围、资金投入、内容标准、责任分工及奖罚办法等目标措施都作出了明确的要求,为顺利推进创建工作提供了可靠保障。三是统筹全局,创建结构要优化。在2005年节水型城市新的起点上,我们在继续加大节水型企业(单位)创建力度同时,又把小区纳入节水型创建目标。为此,市建委、市房产局联合出台了《节水型生活小区考核验收方案(试行)》,形成了以企业(单位)、学校、小区“三驾马车”为主体的节水型城市建设新局面。四是创新机制,创建主体要调动。群众路线是一切工作生命线,节水创建工作也不例外。为把创建目标落在实处,我们在争取各级领导大力支持同时,把工作重心放在创建对象上。在节水办内部开展“一线工作法”,主动上门做宣传鼓动工作,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赠送节水器具,推动创建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三)坚持科技支撑,节水效益是关键。一是加强节水技改,积极支持用水大户提高节水减排能力。近5年来,用水大户建设节水技改项目1100项,形成节水能力10万立方米/日。二是加强管网检测,有效降低单位内部漏失率。“十一五”期间,节水办运用仪器,帮助用水大户开展查漏工作。检测单位280家,发现漏水点320处,累计节约水量2102万立方米。三是加强水平衡测试,有计划的安排用水大户分期分批进行测试。“十一五”期间,在市节水办指导下,有50家用水大户完成了水平衡测试,使三级水表安装率达到100%,内部管道漏损率控制在国家标准之下。四是加强节水器具推广与管理。组织开展“节水器具进小区”活动,免费向居民赠送、安装节水型马桶配件和节水龙头5000套(件);在合肥工业大学等单位开展节水器具示范改造,并向其他单位推广;组织计划用水单位对节水型器具使用情况进行检查整改;开展节水器具市场检查。“十一五”期间,用水大户新装、换装节水器具10多万套。五是加强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拓展用水空间。马钢(合肥)公司、四方化工集团等数十家大型企业建设了中水回用设施,高速滨湖时代等大型社区新建了雨水、中水利用系统,为减轻城市供水压力、节约优质水资源和探索节水新途径发挥积极作用。“十一五”期间,再生水、雨水利用达到6000万立方米。
(四)坚持宣传鼓动,观念转变是根本。在坚持日常宣传的同时,每年5月份开展“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活动,在学校、企业、社区、街头开展“节水天使在行动”、节水万人签名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十一五”期间,在市区放置节水宣传彩虹门和彩球300多个,面向广大市民和用水单位发放宣传资料10万余份,在省、市新闻媒体做专题和零星节水宣传报道180余次,表彰节水先进单位、先进家庭、先进个人、节水技术创新先进等170个。同时,每年发动全市1200家计划用水户在单位内部,通过广播、有线电视、网络、宣传栏等宣传设施进行经常性的节水宣传,用水单位和市民的节水意识得到不断的提高。
(五)坚持提高素质,队伍建设是保障。一是提高节水管理部门人员综合素质。开展行政执法培训、业务培训、机关效能建设、“查摆找补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活动。二是提高服务水平。完善落实规章制度,对许可审批项目实行全面提速,由过去的5个工作日办结,缩短到1个工作日;外资企业、工业企业、基建计划,即到即办。三是提高基层专兼职队伍业务能力。目前,我市专兼职队伍4000多人,近年来,我们把抓基层,带队伍作为强基固本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相续实施了创建节水型企业(单位)、节水管理、法律法规、经验交流等系列培训交流15期900人次,提高了一线人员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技能。
“十一五“期间我市节水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根本要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与省内外城市相比,还存在薄弱环节。我们将以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紧密结合我市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做好未来几年五个方面主要工作:一是进一步做好“十二五”城市节水规划编制执行工作。二是进一步创新制度建设,强化监管。重点抓好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三同时”、节水器具市场准入备案制、水平衡测试管理办法、节水型企业(单位)创建激励机制、中水雨水利用管理办法等。三是继续加强队伍建设,推进健全区县节水机构,构建节水工作新网络。四是进一步发挥科技支撑,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器具推广应用。五是进一步深化节水型城市建设,加大节水型企业(单位)、小区创建力度,提高创建质量,扩大覆盖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