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让城市可持续发展
“兴市必先治水”,多年来济南市一直把创建节水型城市作为保持泉水喷涌、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抓手,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断提升城市节水能力。“十一五”期间,市区累计节约用水1.29亿立方米;城区万元GDP取水量下降到13.5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2010年的94.5%。2006年到2010年,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一倍,同期取水量减少883万立方米,降幅3%,实现城市取水负增长,确保了72名泉持续喷涌。
一、全民参与,全力推进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
(一)加强计划用水,厉行节约用水
济南市城市节水办依法对用水单位下达用水计划指标并实施考核,严格控制用水单位取水量,促其采取管理和技术措施,做到合理用水、节约用水。2010年,市城市节水办在搞好已有计划用水户用水计划管理基础上,适时扩大用水计划管理范围,将高新区、长清大学科技园区用户纳入计划管理范围,着力对新增用水户进行节水业务指导,全市城区非居民用水计划管理率在98%左右。
(二)以节水促减排,深化“创企”工作
五年来城区近百家月用水量900立方米以上的企事业单位实施了水平衡测试,基本消灭了“跑冒滴漏”现象,不合理用水状况也大幅度降低。工业蒸汽冷凝水回收利用率在60%以上,间接冷却水重复利用率95%以上,“十一五”期间,工业累计节水8000万立方米,全市节水型企业(单位)覆盖率达到52%。
(三)规范完善节水统计工作,实行严密的量化管理
济南市统计局1991年将节水统计纳入国家统计系列,建立了节约用水统计报表制度,近年来统计工作不断规范、完善,统计的类目和计算方法完全符合国家创建节水型城市要求。月用水量1万立方米以上的重点用水大户都纳入到统计报表体系,除机关院校外,囊括了钢铁、冶金、化工、纺织、电力、机械、制药等行业。
(四)创建节水型社区,科学引导生活用水
在省内率先制定了节水型社区考核标准,积极开展创建节水型社区活动,五年间与社会各界一道免费向市民提供节水型水龙头3000余件,深挖家庭节水先进典型,目前我市很多家庭把洗脸、洗菜的废水收集到一个大桶里用于拖地、冲厕,或者收集雨水浇花、浇树……很多看似平常的细节,日积月累却能节约大量水资源。
(五)加强节水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
为让节水保泉理念深入人心,济南市城市节水办围绕每年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宣传主题,开展多形式、深层次地节水宣传活动。组织节水知识问卷调查、节水知识讲座等对全社会进行水资源教育、科普教育、方针政策教育、法制教育,让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界人士明白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目的和意义,形成节约用水光荣,浪费用水可耻的社会氛围。
二、实施“三大工程”,科技创新推进节水型城市创建
(一)加大节水技改力度
济南市城市节水办严把节水设施施工图审查关,建立在建节水设施定期督察制度,完善节水设施竣工验收备案,从源头上确保了节水设施建设的“三同时”。通过计划用水管理、水平衡测试、技术服务咨询、舆论引导等手段,各工业企业最大限度的采用新技术对现有的用水设施、设备进行改造或淘汰,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五年间全市各工业企业用于节水设施和节水技术改造的资金累积达到3.5亿元,如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十一五”期间投资5569万元,对生产车间的循环水系统进行改造,使万元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16.4立方米下降到2010年的8.2立方米。
(二)推广城市节水器具
目前济南市节水型器具普及率均达到了100%。洗车行业推广使用低耗水洗车、循环用水洗车或中水洗车、微水洗车技术或装置;洗浴行业推广使用冷热水混合淋浴装置、非接触自动控制、延时自闭、脚踏式等淋浴装置。通过节水型校园共建活动,促使大多数高校使用磁卡智能系统,用水刷卡消费,仅洗浴用水一项节水率就达70%以上。
(三)提高再生水利用率
从1988年建设了全市第一个中水回用工程——南郊宾馆中水示范工程开始,到目前全市共建成中水设施140个,日处理能力20.9万立方米,日回用量10万立方米。济南的中水设施分布广泛,一定规模以上的社区、工厂、宾馆(饭店)、公建设施等也建有中水设施,集中用于绿化、保洁、洗车、冲厕等,收到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济南大学科技园区内的九所院校,每座校园都建有中水回用设施,园区产生的污水全部进行处理,就近利用,用于冲厕、绿化、道路保洁、消防补水和景观用水,既美化了环境,又节约了大量宝贵的水资源。济南大学科技园区因此荣获了2007年度节水工程项目“城市节水优秀范例奖”
罗马并非一日建成的。虽然济南市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还存在没有形成有利于节水的用水价格机制;节水技术创新,科技引领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节水保泉”为中心,以加强“法制化、规范化、科技化、信息化”建设为重点,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监管服务机制,提高依法管理和热情服务水平,继续深化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努力实现保持泉水喷涌,建设宜居泉城的目标,促进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