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载风雨历程 扬帆节水新起点
——贵阳市创建节水型城市工作纪实
“中国避暑之都”——绿绿的贵阳、爽爽的贵阳,是一座新兴的综合性城市,也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及旅游中心。
我市地处西南内陆浅腹、云贵高原东侧,平均海拔1250米,年均温度15.3℃。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占全市总面积的73%,林地面积41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9%,2008年被建设部授予“国家园林城市”称号。我市资源丰富,青山绿水,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湿度适中,纬度合适,海拔适宜,灾害少见,其中又以贵阳夏季最为舒适,最热月平均温度为23.9℃。我市自然景色优美,真正彰显“城中有山、山中有城,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高原明珠特色。2000年,贵阳市启动母亲河南明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使南明河一年一个样,三年水变清、岸变绿、景变美。2006年,被建设部授予“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称号。“明河清流水悠悠”的南明河穿城而过,城区沿河两岸风光旖旎,优美人居相映成辉,贵阳是一座亮丽而又年青的城市。
贵阳城市节水工作起步于1981年,到今天已经走过了30年的风雨历程;创建节水型城市工作始于1998年,至今已经历了12年的奋斗历程。多年来,贵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供水、节水工作,提出要以“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贵阳精神,通过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工程、经济、科技等多种手段,城市节水工作迈出了新的步伐,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已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贵阳市把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推进城市经济发展、树立城市形象紧密结合起来,找准结合点,相互促进。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市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全市20个委、办、局、区主要领导为成员的贵阳市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制订了《贵阳市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活动实施方案》,建立科学的目标责任体系,将创建工作纵深推进到全市各区、各办事处及社区、群策群力、扎实认真地开展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使创建所有指标体系(除非常规水资源替代率外)全部达到节水型城市标准。
结合贵阳属经济欠发达的内陆城市,城市节水工作具有自身的特点。
一是保障城市居民生活饮用水安全。红枫湖、百花湖、阿哈水库是贵阳市民珍贵的“三口水缸”。贵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保护水资源及居民饮用水安全的问题。2007年,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两湖一库管理局,下最大的决心、采取最强硬的措施,彻底解决两湖一库污染问题,不给子孙留后患。通过对两湖一库的治理,水库水质明显好转,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二是做好每年的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工作,每年早谋划、早安排,通过积极倡导、广泛动员,广大市民的节水意识和自觉行为,已化为贵阳市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的强大动力。
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兴建多座污水处理厂,贵阳市污水处理率已超过标准要求。
四是按照用水性质的不同,实行了分门别类、突出重点的系统管理模式,将月取水量大于100立方米的非居民用水户纳入计划用水管理。
五是加大节水科研和设施建设。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日常节水管理,更新了贵阳节水网,宣传节水知识,积极推广节水科技。贵阳市开发了非居民计划用水查询系统 ,在节水办及供水公司办事大厅各放一台,内容包括“节水介绍、用户信息、加价水费、用水计划、用水报表、计算演示、办事流程、政策法规、联系我们”,更科学、更高效地为用户提供服务,实现节水业务办公数字化。
六是开发节水业务管理系统,将用户基本信息输入微机,建立用户管理电子档案,如在施工用水管理中,用户办理的施工用水许可证将要到期时,电脑会自动亮灯报警提示,便于我们及时与用户联系完善相关手续,以免用户未注销施工用水许可证造成超计划,实现人性化管理。
七是转变政府职能变管理为服务,将年审用水计划业务放在市政府政务大厅受理,极大的方便了用户办理用水计划。
八是超计划加价水费与日常水费捆绑收费,且由供水公司代收,提高了超计划加价水费的收缴率,更好的实现贵阳市非居民用水单位的计划管理。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贵阳市的节约用水、科学用水、合理用水水平大幅提高。今后,贵阳市还将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务实的作风,巩固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成果,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建设人水和谐的生态文明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