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促节水 人水和谐韵江南
——江省江阴市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侧记
江南美,美在江南的人,美在养人的水,为了留住江南的水,让江南的美延续的万古千秋,江苏省江阴市近年来以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为载体,用积极的行动谱写了人与水相亲相融、和谐相处的时代之歌。
节水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依江而建的江南名城,江阴市内河网密布,水系发达,“缺水”这个词似乎与江阴无关。但是人口密集、城镇化与工业化的推进,使江阴人均水资源逐步在减少。江阴市委、市政府坚持把节约用水作为一项基本政策来抓。全市上下积极行动,着力推进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在全市各界的努力下,2008年9月,江阴市顺利通过了省节水型城市的考核验收;2009年,江阴人在“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的江阴精神指导下,升华技术、再接再厉,进一步推进节水工作,城市工业节水水平显著提升,城市节水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强化联动宣传,营造浓厚氛围
为营造节水氛围,我市突出“点”的快捷、“面”的覆盖,营造节水氛围,使节水创建工作做到家喻户晓,人人参与。一是媒体联动。我们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报社等新闻媒介大力宣传节水知识和节约用水的意义,推广节水新工艺、新技术,使市民自觉树立节水观念。2007年3月,我市正式开通了江阴城市节水网站,利用网络直观、快捷的特点宣传节水法律法规,及时报道我市和各地的节水动态、节水科技,使节水宣传达到了最大覆盖面。二是机构联动。政府组织建设、水利、环保、城管执法和城市节水办等部门在每年“世界水日”、“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中国水周”和“世界环境日”等活动期间,在学院场、文明广场等人员密集区,以张贴海报、悬挂横幅、设摊咨询、发放节水宣传资料、播放节水宣传片、开设节水专题黑板报、设置公交候车亭广告等多种形式在城市范围内集中宣传,加强对全社会的节水知识和节水意识的普及教育,形成政府动员、社会参与、多方配合、齐抓共建、人人皆知的节水环境。
二、强化制度建设,实现管理科学化
为加强我市城市节水管理工作,我市出台相关节水管理制度及规定,建立起依法管水的长效机制。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出台了《江阴市城市供水和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关于建设项目贯彻节约用水“三同时”制度管理规定》、《关于切实加强地下水管理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为依法管理城市供水、节水及地下水的利用、保护提供了法律法规依据。为提高城市节水管理水平,我们克服人少、点多、面广的困难,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城市节水管理队伍,积极开展节水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三年来,共举办培训班12期,培训人员1300余人次。同时,通过以干代练,在工作实践中边干边学边总结,促进了节水管理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为江阴城乡供节水的有序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强化计划管理,建立健全指标体系
自2001年以来,我市全面实行计划用水管理。针对我市实际情况,制定了《江阴市部分产品和行业用水定额》,对不同用水性质单位的用水量进行分类管理,对超计划用水的单位采用超计划累进加价收费的办法进行管理。我们紧紧抓住城市供水的源头、使用和排放三个关键环节,开源节流和强化管理并举,经济手段和市场手段齐上,努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实行计划管理,建立起激励节约用水的水价联动机制,促进了社会节水工作,向纵深发展。同时,我们还采取检查、监管、奖惩相结合的措施,有效加大城市节水管理力度,强化企业内部节水管理,使计划管理工作向纵深发展。
四、强化科研投入,加大节水设施建设力度
为强化节水管理工作,加大投入,加快节水设施建设。一方面我市建立健全节水专项财政投入制度,落实节水技改资金,积极支持节水科研项目,对相关单位的节水技术项目和科研项目予以一定资金的补助。许多企业、单位在完善节水制度规范用水管理的基础上,注重投入,走技改节水道路,如,长电科技新厂区在规划设计时,采用节水的先进理念,利用国外先进的超滤技术建设中水回用系统,2006年至今共投入600多万元,用于建设生产废水回用系统,处理后的水作为原水使用,回用水用于公司的绿化,职工宿舍抽水马桶冲洗,生产车间冲洗,公司喷泉等,年节约用水120万吨,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为加强小湾水厂和肖山水厂长江取水口水质监测分析,确保第一时间掌握水质变化情况,第一时间采取措施,07年市财政拨款500万元,建设了饮用水源自动监测站。另一方面,组织工商、质监等执法部门,加强对市区用水器具销售市场进行专项检查,严禁非节水型器具进入市场,并引导、推荐用户使用节水型器具,宣传和推广节水新工艺、新技术。同时结合我市老小区改造,增加雨污分流节水管网及节水器具改造工作。
五、强化落实节水“三同时”制度
按照要求,我市在抓新建、扩建、改建项目的主体工程管理中,通过对各单位(企业)建立制度、 落实记录档案、节水审批前置、责任制管理和全过程监管等有效措施,严格贯彻落实节水“三同时”制度。同时,严格限制新上耗水量大、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对这样的项目,要求同时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做到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放运行,否则,即使投资额度再大也坚决拒之门外。政府坚持:决不为了GDP增长做伤害子孙后代的事,也不因此搞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
六、强化综合整治,努力改善水环境质量
近年来,我市为切实加强水环境保护工作,把污水治理工作提到更为突出的位置,我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面加快,污水厂提标改造全面完成,控源截污工作强力推进。结合太湖治理目标要求,一是建立目标责任制。实行“河长制”,全体市委常委和政府市长担任“河长”,对全市30条河道进行包干,由各位“河长”负责制定一河一策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实行“一票否决制”,建立健全了环保工作问责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和工作督查制。二是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面提高污水排放标准。至2010年底,我市共有污水处理厂38家,总处理能力达624万吨/日。城区共建设污水管道累计超过1600公里,形成城西、城南、城东三大污水管网系统。同时按照省政府要求做好城镇污水厂提标改造工作,2009年年底已全部完成提标工作。三是全面开展控源截污、排水达标区创建工作。为有效推进太湖流域生态改善和水环境治理,从2009年3月起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控源截污行动,完善市政排水管网系统工程,实现雨污彻底分流,形成“排水用户全接管。污水管网全覆盖、污水处理厂全提标”的国内一流的污水治理体系。全市共计完成排水达标区创建921个区块,完成阳台立管275.6公里,建设截污管网878.03公里,增设雨水管46.9公里,接管排水户175137户。道路配套管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完成城区39条道路的配套管网工程,两年全市新增道路污水主管网294.06公里,全市城镇基本形成雨污分流、管网覆盖城乡的生活污水收集治理体系。截至目前,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已达91.56%,集镇建成区平均达80%以上。
整个江阴被水和绿侵染着、滋润着,文明伴水而生。江阴市依靠科技进步,坚持可持续发展,奏响了生态文明新的乐章。这一乐章,让老百姓享受碧水长流的宜居环境,让现代城市山更美、水更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