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节水苏州 打造和谐天堂
苏州地处长江下游,太湖之滨,境内河网密布、湖泊众多,水,是苏州的灵魂。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作为江南水乡的苏州,水资源、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存在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的双重压力。
为保障苏州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创建节水型城市作为保护水环境,构建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工作,全力推动各项节水措施,加强领导,健全网络,加大投入,规范管理,创建取得了显著成效。市区万元地区生产总值取水量为17.63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为15.4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84.92%;城市居民人均日生活用水量为135.49升;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30.14%。
一、组织得力,机构健全
市政府专门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市长任常务副组长,各区、各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节水型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在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各级各部门加强协作沟通,建立了创建工作网络和市、区、街道、小区四级管理网络,确保各项创建工作落到实处。
二、广泛宣传,注重实效
把提高全社会的节水意识作为节水创建的重点,做到宣传教育常态化。结合每年的“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等主题活动,组织开展一系列集知识性、趣味性和互动性为一体的节水宣传活动,每年组织在校学生开展“小手牵大手,爱护水环境”活动,组织市民参加“看水爱水节水”活动。注重节水教育针对性和广泛性,积极开展节水宣传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活动,制作《企业节水指南》、《居民家庭节水手册》,编印《节水在我身边》、《环境保护》等中小学课外读本。定期在播放节水公益广告,开辟节水专栏,建立了苏州节水网,基本做到宣传教育全覆盖。
三、健全制度,依法管理
我市先后编制了《苏州城市节约用水规划》、《苏州市区雨水与再生水资源利用规划》等规划,通过编制和实施专业规划,提高了节水工作的前瞻性。建立健全各项法规制度,出台了《苏州市节约用水条例》等一批法规规章,完善了定额用水与计划用水管理制度等节水管理制度,创新开展工业企业用水审计规范。加强节水执法队伍建设,开展各类专项执法检查活动,实现了节水工作规范化、法制化。
四、完善机制,节水管理长效化
一是强化定额和计划用水管理。将市区2000余家非居民用水户纳入计划用水管理,并按季进行考核,实行超计划加价。对居民生活用水进行定额管理,实行阶梯式水价。
二是抓好用水大户水平衡测试工作。我市对年取水量在2万立方米以上的用水企业(单位)制定年度水平衡测试计划。通过水平衡测试,找出了薄弱环节和节水潜力,为制订切实可行的技术、管理措施,促进节水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是大力推动节水型企业、单位和小区创建工作。高标准开展创建活动,加强指导,促使企业完善节水管理制度,强化节水管理措施,推进循环用水。目前已建成节水型企业、单位118家,覆盖率达到23.63%。以家庭节水器具改造推动节水型小区建设,市、区两级财政共投入改造资金近2000万元,免费对居民家庭用水器具进行全面改造;同时组织对 “五小单位”和辖区内部队营房、公厕等的用水器具全部进行了改造,提高了节水器具普及率。
五、科技引领,探索节水新途径
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开发与保护并举,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的节水原则,与企业清洁生产相结合,与水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与城市废水的资源化利用相结合,积极探索节水的新途径、新方法。
一是积极推行科技节水工作。加强节水科学研究,加快科技项目改造,先后出台了推进新型工业化扶持项目和节水减排项目资金补助政策,扶持企业实施节水技术改造,积极推广应用节水新技术、新工艺。近年来,全市完成节水技改项目316项,总投资2.49亿元,年节水量达8255万立方米。
二是全面完善城市供水设施。为提高供水基础设施水平,近五年共投资14.9亿元,铺设供水管网929.2公里,实现“一户一表”。有效降低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水量,管网漏损率下降至11.21%。
三是加快建设污水处理工程。加大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完善污水管网收集系统,实施污水管网支管到户工程,提高污水截流处理率和污水设施利用率。市区13座污水处理厂正在实施尾水升级改造工程,由原来的一级B标准提高到一级A,并配套建设了再生水生产设施。目前,市区污水处理率达93.42%,城市水环境明显改善。
四是开辟雨水、再生水资源化利用途径。经过几年的努力,市区所有新建大型公园和公共绿地全部配套建设了雨水收集利用设施,透水地面得到广泛应用,新建大型公共建筑、科普基地和高科技工业园区广泛推广雨水的收集利用,城市绿化、道路冲洗已逐步改用再生水。
“十二五”期间,苏州将把节水减排工作贯穿于经济发展全过程和社会生活各个环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巩固创建成果,扎实推进,不断开创节水新局面,谱写人水和谐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