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协科字[2011] 8号
关于陈均贤任职的通知
经研究决定,聘任陈均贤为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即日起生效。
特此通知。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九日
1. 供排水行业和专业相关科技信息
1.1仇保兴提出城镇水务潜力巨大的若干新技术
2011年9月,在“第六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与新技术设备博览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提出了城镇水务的新技术,包括了(1)分散式的生态水处理系统;(2)低影响的开发技术;(3)源分离的排水,也就是给水体能够减肥;(4)生物质能与营养物回收新技术,比如污泥资源化利用;(5)城镇的节水新技术;(6)雨水的雨洪控制以及利用技术;(7)海水的淡化;(8)饮用水的深度处理技术;(9)污水深度脱氮除磷技术;(10)环境友好型高效净水材料;(11)冷冻相变法高效废水处理;(12)离子化增水技术。
仇副部长还强调,要达到12项新技术的应用,应该有五个方面的超越:首先要超越现行标准规范的限制,标准规范要不断翻新和修订;要超越传统成熟工艺路线的锁定,越是传统的工艺,对人的思想框框就越大,……。
1.2中国环境保护部成立环境监测技术委员会加强环境监测
中国环境保护部日前在重庆正式成立全国环境监测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监测委”),以推进环境监测技术进步,提高环境监测决策质量。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在成立大会上说,作为环保部常设的高层次环境监测技术审议咨询机构,“监测委”成立的主要目的是对环境监测的重点工作建言献策,对环境监测的重大决策进行研究论证。环境监测委员会的成立有三方面的意义:(1)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起着支撑决策、服务民生的重要作用;(2)作为重要的政府公共服务内容,满足公众环境知情权的作用;(3)在污染减排核算、污染防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1.3海水淡化作为饮用水水源
按国际脱盐协会(IDA)的2009年数据表明,到2009年,世界上已有120多个国家在应用海水淡化技术来获取可替代水源。据统计截止至2009年,全球共有1.4万处海水淡化工厂,日产量近5990万立方米,其中80%用于饮用水,解决了1亿多人的供水问题。
传统的海水淡化方法有热法和膜法,这两种技术的应用一直受到处理成本较高的限制。最近,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扎克伯格水资源中心吉登·奥隆教授接受采访时提到,纳米技术用于海水淡化处理可以被视为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一种有效途径。英国教授贾森·里斯的研究小组采用计算机模拟用纳米筒将海水转化为纯净的淡水,这种碳纳米管在排斥盐离子方面非常有效,水渗透率可达现代商业用的反渗透膜的20倍,大大降低了脱盐成本。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最近研发出了一种新的纳米复合薄膜。这种纳米材料具有很高的孔隙率,薄膜也很薄,有利于高产出水量和降低能耗。处理成本接近于自来水成本。
在海湾国家,由于传统的水资源几近枯竭,海水淡化发展已有较长历史,早就实现了“饮用海水”。沙特阿拉伯是世界海水淡化产量最大的国家,2000年约为10亿m3/年,占世界总量的40%。阿联酋则已成为世界上人均淡化水拥有量最多的国家。在以色列,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进行海水淡化,淡化水在供水结构中所占份额不断增大,并且几乎所有的水资源相互连接,然后进入国家管网。新加坡的新泉海水淡化厂是亚洲目前最大的淡化项目,其供水能够满足该国10%的用水需求。所生产的淡化水由管网引入最近的公用事业局储水池,与普通淡水混合后,直接进入城市供水,供西部居民饮用。
我国天津滨海新区北疆电厂淡化海水20万吨/天,与自来水按1:3比例掺混后正式进入市政管网。出厂水及管网水水质均达到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且运行情况良好。青岛百发海水淡化项目2011年底即将建成,每天可淡化海水10万吨,这些淡化水直接进入市政自来水管网,可满足50万人每天生活用水,占青岛市区生活用水总量的15%以上。在青岛市已建成的海水淡化能力中,大唐黄岛发电有限公司海水淡化能力已达 1.6万立方米/日,主要用于工业和生活用水以及瓶装饮用水;华电青岛发电有限公司淡化能力为2880立方米/日,青岛碱业股份有限公司海水淡化能力为1万立方米/日。根据规划,到2015年青岛市区海水淡化规模将达到25万立方米/日。
2. 会议重点报导
2.1 2011年第六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
2011年第六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以下称“研讨会”)于2011年9月在济南市召开。会议设立了“城镇净水工艺与水质达标”、“污水达标处理与再生利用”、“供水管网改造与运行管理”、“城镇供排水系统节能降耗”、“水质监测预警及应急技术”和“膜法水处理技术及其应用”等共计十八个论坛。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博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国别副主任那华、国际水协主席、美国工程院院士Glen Daigger及企业界代表等嘉宾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或演讲。出席开幕式的还有亚洲开发银行、美国、英国、德国、新加坡、日本、香港等10多个国际机构、国家(地区)代表团、高校师生及来自全国各地供排水企业、协会、研院所等的专家学者、城镇水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和地方政府的领导共计2000余人。会议论文集共计有83篇文章。
2.2全国给水深度处理研究会2011年年会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全国给水深度处理研究会2011年年会”(以下称“深度处理会”)于2011年10月在无锡市召开,会议主题是臭氧活性炭技术和膜技术在给水工艺中的应用。参加会议人数为230人。清华大学王占生、刘文君教授主持了会议。10多位专家分别就深度处理技术的臭氧-活性炭工艺和以超滤膜为主的膜分离技术当前在我国应用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开展研讨,提出了推动和促进深度处理技术发展的建议和意见。相关大学、科研院所、设计院和供水企业、供应商等200多人参加了会议,并参观了无锡市中桥水厂的O3-BAC和超滤膜系统,考察了苏州卡尔岗活性炭再生厂和立昇净水科技有限公司和苏州膜华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企业。议论文集共计有84篇文章,其中深度处理技术为35篇。
“深度处理会”两个会议就无锡市中桥水厂的深度处理和北京市九厂生产废水膜过滤回用处理增加供水量的实例都作为了会议和论坛的演讲,并发表于会议论文集内。两个实例是城市供水行业面对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紧缺,严峻挑战的积极回应,内容精彩,引发思考。
2.2.1 无锡市中桥水厂净水工艺的扩展
2007年5月太湖水污染事件之后,无锡市的主力水厂——中桥水厂,于2009年12月在原有常规处理工艺的基础上建成了新增的15万m3/日超滤膜技术系统,提高了出厂水水质,例如常规工艺出水的浓度,藻类分别由0.31NTU、45个/L经膜系统后出水分别达到0.04NTU和0个/L。
超滤膜系统由西门子公司供货,膜材质为PVDE,孔径0.04μm中空纤维,过滤方向从外侧向内侧,上下两端进水,反洗采用压缩空气反向压出膜腔内滤液,同时膜丝外表面用空气擦洗,效果更好更安全。系统自动化程度高。
工程总投资8000万元(含钢结构厂房以及2期土建和管道)
增加成本约为0.17元/m3(不含工资、日常检修维护费)
2010年年底,中桥水厂在现有60万m3/日常规工艺和15万m3/日超滤膜系统的基础上建成了60万m3/日的O3—BAC工艺深度处理系统。O3—BAC和UF的联用极大的提高了供水水质的生物和化学安全性,降低了嗅味,改善了口感。
O3—BAC工艺运行后,对去除嗅味效果很好。2011年1-3月间,原水2—甲基异莰醇(2-MIB)平均为30.33ng/L,土臭素(Geosmin)平均为13.32 ng/L,经O3—BAC处理后分别为3.77~3.82 ng/L和1.80~0.45ng/L。
总有机炭(TOC)由砂滤出水2.36 ng/L经O3—BAC后出水为0.71mg/L。
藻类砂滤出水4.9×10个/毫升经O3—BAC后降至2.4×10个/毫升。
浊度砂滤出水0.17NTU经O3—BAC后降至0.13NTU。
BAC池型为翻板滤池,活性炭采用颗粒破碎炭,下层石砂0.6m厚,承托层0.45m厚。
O3—BAC系统增加运行成本约0.228元/m3。
【相关链接】 无锡南泉水源水厂
南泉水源水厂从太湖取水后输送至中桥水厂和雪浪水厂。2007年太湖水危机事件后,南泉水源水厂进行了改造,取水口和管道向太湖湖心延伸了3km,绕开了湖边蓝藻堆积区;2010年12月25日新增加的预臭氧和生物预处理设施建成,可进一步改善原水水质,主要降低原水氨氮,CODmn和嗅味。南泉水源水厂工艺流程为
在取水泵房前还增设了应急投加系统,可投加粉末活性炭和高锰酸钾。
2.2.2 北京市第九水厂超滤膜系统的应用
北京市第九水厂经过几年来的改造,处理能力已达到164万m3/d,其中一、三期各为50万m3/d,二期为64万m3/d,目前一、二、三期煤滤池、活性炭池反冲洗水以及排泥池上清液共约7万m3/d,采用浸没式超滤膜工艺,将7万m3/d冲洗水单独处理,并将膜出水接入九厂现有活性炭池过滤,确保供水水质安全性,又增加九厂总供水能力。该项目通过经混合絮凝超滤膜工艺的中试试验后,于2010年3月建设,7月14日通水运行,运行稳定。膜出水进入三期炭滤池,尽管三期炭池负荷增长16%,出水入清水池,水质仍达标优良。
该工程超滤膜孔径为0.01μm,预处理以投加FeCl3混凝剂投加量为10mg/l,经絮凝后进入超滤膜过滤,使用12台功率37kw的抽吸泵作为过滤动力,处理1吨水平均耗电0.041kwh。
2.2.3 MIEX(麦克斯)树脂系统应用于淮安自来水公司北京路水厂9万m3/d深度处理项目
淮安水司北京路水厂9万m3/d,上世纪70年代建成,水源为洪泽湖湖水,净水工艺为混凝沉淀→机械搅拌澄清池→砂滤池,出水水质不能达标(GB5749—2006)。水厂达标改造选择了MIEX工艺,加置于混凝沉淀前端。2008年8-10月开展了MIEX技术应用中试验,取得成果后,投入工程设计和建设。
MIEX(麦克斯)是澳大利亚技术,MIEX名字来自磁性交换的缩写,每个树脂珠结构含有弱磁性物质,尺寸为180μm的小树脂以其高比表面积从而可迅速捕获DOC。
2.3 给水管道非开挖修复应用技术研讨会
10月15日,中国水协科技委管道部在上海召开给水管道非开挖修复应用技术研讨会。会议针对非开挖修复技术在给水管道中的应用展开了交流学习。
以下介绍几种管道非开挖修复的技术。
2.3.1 逆反转修复工程
CTPP修复技术原理
以浸透热固性树脂的纤维增强,管式编织软管作为管道衬里材料,采用气压式液压法将次软管翻转进入管道内,使浸透热固性树脂的一面贴服在管道内表面并压紧,然后采用热水或真气使软管上热固性树脂固化形成一层坚硬的管中管结构从而使已发生破损输送功能的地下管道在原地原位得到重建和更新。
实例 上海四平路某段管道DN1500×400M敷设于上世纪70年代。2002年前后爆管频繁,2003年以CTPP技术修复。
2.3.2 U型PE回涨内衬管法
折叠管与较流行的标准PE管管材一致,采用与标准PE管相同的可用于修复的口径范围DN100~DN500之间,管材出厂时折叠成“C”型,并排在转轮上运至工地现场。因此减少了管线的横断面,施工时可以很容易的插入被修复的管线。折叠管线可以通过线轴从直接安装管线的工作坑输送,穿越后管线两端封口,用蒸汽将穿越的折叠管线加温吹胀。由于Compactpipe折叠管具有回涨“记忆力”通过加热后压缩空气使折叠管恢复到原型最初形状,吹涨的PE管与母管内壁紧贴相连,这种紧贴使安装的PE管线成为独立的具有高质量和耐用的管线。这种内衬修复是成熟的修复工艺和技术具有整体性好的特点。当母管清垢后修复便捷,由于PE管内壁光滑摩阻小尽管截面积略缩,但流量相近,由于受技术局限开三通或等径开洞需作施工技术处理。
实例上海杨树浦内江路DN300×400m,内壁结垢严重,管龄40多年。采用U型PE回涨内衬管法修复。
2.3.3 管中管修复工程
工艺原理
DN900铸铁管内穿DN800玻璃钢夹砂管“管中管”修复工艺。其工艺流程是首先将所需修复的管道进行刮管除垢,机械刮管设备将附着于管壁上的铁锈和“管道生长环”所有的附着物刮落,然后再用运渣设备,将刮落物清出管道,经清洗设备清洗管道。最后,由人工对原管道内的套筒和接头进行修补,这样能保证玻璃钢管推入时的正常行进,经CCTV检测后完成管道清管工作。随后在工作坑内搭建工作台,完成轨道和顶管设备的摆放和支撑。此时所有准备工作完成,然后进入推管安装阶段。将DN800玻璃钢夹砂管平整的放在轨道上,由推管设备将玻璃钢管平稳的推入原DN900管道内,利用不锈钢接头进行玻璃钢管的连接。如遇支管则预先准备好和玻璃钢管相同口径的钢管,对钢管两头接口出进行加厚并打磨圆弧,使其接口不会对不锈钢接头内圈的橡皮圈损坏,经过准确的测量,将钢管在推管完成后,其位置准确的处于所需连接的支管处。玻璃钢管道的接头可以通过原管道借转弯道,如遇原管道有弯头借转,则需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缩短管段增加不锈钢接头或者是否需开挖工作坑来进行接拢。玻璃钢管道全部推到位后,工作坑由于没有原管保护,考虑到会产生剪切力,用钢管进行接拢连接,由于玻璃钢管为全结构修复系统,所以无须对新旧管道之间的环隙做水泥砂浆充填。
实例 2006年上海水电路DN900内穿DN800管中管修复工程。
2.3.4 快速固化聚合物内衬修复技术(简称3M169HB快速固化聚合物内衬管修复技术)
工艺原理
Scotohkote169HB快速固化聚合物AB两材料,通过高压空气压缩将AB两材料通过软管输送到旋转喷头拢动作用后旋转喷涂管内表面,快速固化形成,柔韧性依附在管壁上聚合物内衬,高压旋转喷头在中央控制设备作用下自动喷涂,确保喷涂厚度和喷涂质量,一次可喷涂200M长。
实例 2011年上海政修路某段DN300×230m采用快速固化聚合物内衬管修复技术。
2.3.5 胀管工艺
胀管设备主要由液压动力站、主机、钻杆、胀头刀具、胀管器等组成。施工时首先在原有老管道内推入钻杆,然后连接胀头刀具回拖,通过胀头刀具胀破碎旧管,然后挤压碎片进入周围土壤形成空洞,同时完成同等或更大直径新管线的铺设施工任务。
该方法适用于铸铁、球墨铸铁、PVC管、钢管等各种管线的置换安装,适用范围较广,能够满足城市给水的管材要求。经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每年完成的胀管施工量不超过20公里,胀管施工法原理简单,设备可靠,成功率高,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城市供水管道改造的要求,预计将很快迎来胀管施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实例 济南市经北路1992年道路修建时,在南北测各铺设了DN200-300 UPVC管作为主配水管。20年运行,管材硬脆损坏漏水事故多,因管道上下有电力和热力管线而无法更换。采用胀管施工方法解决了该旧配水管的更新难题。
据有关专家统计,我国大中城市中特别是老旧城镇供水管道中65%以上超期超负荷运行,管道老化损坏,管网漏损率很高,管网修复工程巨大,紧迫性日显。业内人士认为非开挖管道修复技术的应用和扩广,需要从内衬材料,管道压力,内壁摩阻系数,通水流量,管件接点,泵验和后镇垫养护,都必需有系统验证手段和认证,非开挖管道修复技术是以非常规科学试验和过程控制有效组织的系统工程。
3. 专门报导 第九届深港珠澳供水界学术交流会
2011年10月18—20日,由珠海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承办,深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香港水务署和水务与环境管理学会、澳门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第九届深港珠澳供水界学术交流会在珠海市召开。
来自深圳、香港、珠海和澳门供水界代表150多人,邀请的台湾和内地业界嘉宾总共达280名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珠海水务集团副总经理方晔主持,珠海水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李东义致欢迎辞。中国城镇供排水协会会长李振东,珠海市委常委、常委副市长霍荣荫等领导作了重要讲话。
本届会议的主题是“水质安全控制技术及管理”。
3.1 中国工程院院士曲久辉在会上作了“低耗—净水技术与工艺的方向”的学术报告。全面深化阐述了低耗的内涵,净水技术与工艺低耗运行的方向是低能耗、低药耗、低空间,工程用地最省、最少的化学品使用,减少化学品及转化产物的污染。消毒副产物在水中已发现600多种,NOMS和DBPS已构成的重大污染问题对工程技术的挑战。在供水管网方面我国管道漏损量2009年超过60亿立方米,276个城市漏损率>20%,其中59个城市>30%,平均为20.8%。我国管网漏损监控尚缺乏核心技术。
3.2 深圳市水务集团张世泽发表的“供水管网漏损控制过程研究”,从阶段漏损控制目标的制定,漏损构成因素量化分析及漏损解决措施方面阐述漏损控制的基本过程。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努力才能显现成效,日本自1955年推行漏损控制与预防措施以来,成效显著。
3.3 香港水务署周和明博士发表的“香港船湾淡水湖控制水藻生长的水质管理策略”船湾淡水湖为香港第二大水塘。水湖藻类主要是硅藻和绿藻,而微囊藻及束绿藻等蓝绿藻也有发现。采取放养鱼类、曝气、控制,减少污染物和藻类营养物流入水塘。提出了水塘藻类生长的预防和管理策略。
3.4 珠海水务集团和清华大学合作研究课题“水源污染物风险识别及确定潜在污染风险物名单中的应用”由刘文君教授作了演讲。根据珠海西江水源的特点和各种可能引发水源水质突发事件的因素,建立水质监测断面,通过一个水文年的定期水质检测,采用ICP-MS和GC-MS技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筛选了“珠海市水源地52种潜在突发污染物”名单,为珠海水务集团编制水源突发污染应急预案,开展水源突发污染应急技术研究和应急工程设施建设具备了基础,提供了依据。
3.5 澳门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超滤工艺补膜程序研究”,“在线颗粒计数器对砂滤池反冲洗频率的控制”、“在线测铝仪于水处理工艺中的应用评估”、“在线蓝藻检测仪试运行及预警系统的应用性”的论文演讲和发表,展示出澳门水处理发展和提升的新水平。新型水质在线监测仪的应用,特别是后两者,在国内外尚属鲜见。目前,一般对于水体营养化水平的计算,如氮、磷、透明度和叶绿素等分析藻类繁殖和水华预警,受到藻类组成的差异,相关性与正确性参差等问题,其针对性和预测性也较弱。而藻青蛋白为蓝藻所特有,以藻青蛋白作为针对蓝藻的监测条件,已是近年欧美各国率先采用的检测技术。蓝藻为常见藻类大门,利藻青蛋白进行对蓝藻的监测与镜检计算数量出现高度相关性,可以正确换算为实际水体藻类丰度,大量的数据收集及分析有助于了解水华爆发的潜在阶段性,日夜漂移的过程及环境因素的影响等课题。
第九届深港珠澳学术交流会论文集各类文章共计70篇。
【相关链接】
深港珠澳供水界学术交流会源于1993年,时任深圳、蛇口和香港供水界的三位负责人,就深港供水界举办学术交流和加强互动往来机制共同表达了愿望,其后经过多方努力,时机成熟,于1994年就上述愿望达成共识,并得到珠海、澳门供水界的积极响应,第一届深港珠澳供水界学术交流暨联谊会,于1996年元月在深圳召开,由深圳市自来水公司承办。其后,每隔两年由四地五方(深圳、蛇口、香港、珠海、澳门)供水界轮流承办至2009年已承办了八届。
“深港同饮东江水,珠澳难忘西水情”,珠江口两岸四地供水界共同构建的交流联谊平台,沟通了港澳和内地供水界的交流,展示了现代先进的城市供水技术和管理,融合了四地供水同仁的情谊,历届会议越办越好,其影响力,辐射力和吸引力已受到很多城市供水界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同仁踊跃参会。“深港珠澳供水界学术交流会”已成为目前我国办会历史最久,成就最大并深受欢迎的最大的地域性水务专业会议。
中国水协科技委办公室
地址:广东省深圳市深南中路1019号万德大厦501室
邮编:518031
电话:0755-25911267
传真:0755-25911373
电子邮箱:zgsxkjw@waterchina.com
报: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理事会
送: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各委员单位
发: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各工作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