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求精,着力提升企业素质,
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全面提高
浙江省城市水业协会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行:
大家好!非常高兴能到我国东南沿海、国际性海港风景城市厦门市,参加中国水协召开的地方秘书长会议。对我省供排水企业来讲,是一次广泛汲取有益的经验的机会,有助于增进我省供排水企业的进一步提高,推动和促进供水行业的健康发展。
下面请允许我代表浙江省城市水业协会,就我省供水企业精益求精,着力提升企业素质,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全面提高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向各位领导和同行作一个简要汇报。
城市水业作为城市公益事业,我省以国有独资为主体,牢牢坚持“让用户满意,让政府放心”宗旨,履行社会责任、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始终不忘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历史责任,在广
大企业中推崇精细化管理、坚持以提升企业素质为重要抓手,实
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全面提高。
实践使我们充分的认识到,供水企业必须在注重社会效益的时候,把经济效益摆在十分突出的重要位置。强化讲求经济效益理念,不断创新经营理念,加强企业制度建设,想方设法降低运行成本、谋求企业利润,是我省供水企业中形成的基本共识之一。
下面从三个方面,介绍我省供水企业的一些做法。
一、创新管理理念,加强企业制度建设。
一是供水企业推行人力资源的精细管理。我们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技术管理指标,协会推动企业强化人事制度的创新管理。结合浙江实际,在全省供水企业中开展创建“城市供水现代化”工作,创建活动提出了“城市供水现代化”这个动态的概念,而且提出了优质的水质指标,安全供水的设施建设、管理和日常运行人力资源配置的指标,标准规定:水厂总人数不超过60人、万户营销人员小于10人;自来水营业费用率小于10%等项经济指标,引导供水企业建立先进的人力资源配置水平,促使企业提升水厂建设向自动化发展,消除人浮于事的现象。经过六年的不懈努力,我省已建成十家水质优良、管理精细、工艺合理、消耗指标先进的现代化水厂和八家服务优质、漏损合理、管理规范、技术先进、各项经济指标优秀的现代化营业所(分公司)。这些现代化水厂与营业所(分公司)都是我省城市水业中的翘楚,按照现代化的理念进行了脱胎换骨式的制度建设、科层设置、管理控制等过程设置,不仅创造了优良的社会效益,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供水企业的运行质量,取得了不凡的经济效益。
同时,促进了全省供水水质的大幅度提高,新国标的达标率已达95%左右,得到了中国水协的高度评价。
二是确保城市供水水质的安全,牢牢地把握投资与效益之间的平衡,控制制水成本在合理的可承受区间。结合各地水源、水质状况,在嘉兴等平原河网原水水质恶劣地区,经过不断地摸索实践,创造了三段式深度净水处理工艺的嘉兴模式;在丘陵地带,利用水库高差,合理选择厂址,实现了进出水主要靠阀门调节、在保持管道正常服务压力的前提下,实行分压、低电耗的经济型供水模式。
三是努力降低管网漏损,有效控制运行成本。管网漏损率的控制是供水企业的一大难题之一,浙江省市级供水企业平均管网漏损率在16%左右,县镇企业在22%左右,可喜的是有两个地区创造10%以下的平均水平。尤其是绍兴市水务集团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创新营业管理机制,创立了以低漏损、优服务、高效益的供水营业典型。管网漏损率从2002年的23%下降到2011年的3.7%,连续三年创下了漏损率在5%以下的水平。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了管网漏损控制长效管理机制,采取科学合理的编制管网新建和改造规划,优化管网;创新管理模式实施分区管理,区域经营;建立全员漏损控制责任体系;加大考核力度,实施检漏人员双挂钩定量考核;加强应急抢修力量建设,强化检漏队伍建设等项措施。绍兴水务集团降低管网漏损率的做法得到了副省长陈加元的高度肯定,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把降低管网漏损作为一件改善民生的大事,并将绍兴水司控制漏损的经验在全省积极推广。
二、争取财政加大投入,确保民生工程的实施。
城市供水事业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保障民生、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责,我省城市水业的发展得到了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
杭州市为了实施多水源供水方案,加大地方财政的支持力度,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法,实施”钱塘江引水工程”; 为配合城市道路建设,市政府有关部门作出了《关于市财政性投资建设项目中自来水管线迁移费用及结算等事宜的通知》,对因为市政建设而造成自来水管道的改建、扩建项目在预决算口径、招投标、审计审查、图纸移交以及财政结算等都做出了,该类项目必须无条件移交给水业集团的规定。
宁波市为了改变高层住宅二次供水管理中出现的管理分割,责任不清服,服务不及时,管理不专业,不到位,设施标准低的现状,市政府则出台了《关于理顺中心城区中高层住宅二次供水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由市、区两级地方财政分三年安排出资2.66亿,支持宁波水司做好二次供水设施的改造、接收工作。
桐乡市为了全面完成城乡一体化改革,建立起由水务集团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供水的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机制。政府于2003年出台了《桐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若干意见》,明确了由市财政连续三年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地面水厂建设资金以自来水厂筹资投入为主,建设贷款资金实行财政贴息;供水一级管网建设资金市级承担80%,镇乡承担20%;供水二级管网建设,由市财政按新投入资金的40%给予补助,提前完成并通水的再补助10%;以确保改革的有序顺利地进行。
海宁市供排水管理体制改革后,建立新的水务工程资金筹措机制。供水管网及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和改造以市水务集团为主融资投入;从2010年起,市财政从全市土地出让金总额中每年计提2%,建立水务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专项用于城乡一体化水务工程建设、维护。
义乌市对城乡供水一体化所需资金给予财政支持。“十一五”期间,市政府每年安排3000—50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市属水库供水水源工程建设资金100%由市政府承担;镇级供水水源及其配套工程建设由市政府补助70%,其余由镇街或供水企业筹集;城区环城管网建设资金由按市政府50%,水司50%比例分担;镇级新建供水管网工程,财政补助80%;镇级新建水厂建设资金5年内市政府按水厂和净水工程建设贷款资金给予3%的财政贴息包括农村旧网改造;实施一户一表等近十余项地方财政支持的政策措施。
由此可见,在城市供水事业的发展中,在各级地方政府财政的鼎力支持下,确保了全省新型城市化建设的进程,确保了城市供水的安全性;同时减轻了城市供水的成本压力,各项关呼惠及民生的各项举措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三、发挥供水企业自身活力,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城市供水企业应坚持把自己定位于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角色。加强企业绩效考核体系建设,建立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考核制度,彻底打破“大锅饭”现象,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推进企业主要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舟山市自来水有限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所属的供水企业,以成本管理为中心。建立起了以目标利润、销售额与成本控制等效率指标为主要内容的考核体系。水厂的考核指标有各类消耗、自水回收量、出厂水综合指标、水厂费用等项指标;营业所的考核指标包括产销差率、服务承诺、水费回收率、管网水浊度、营业费用等。采取“年计划指标标准”和“月计划指标标准”相结合的考核办法,根据各项经济、技术、管理指标的重要性及难易程度,确定考核指标的奖惩额度,并对部分岗位推行计件工资制。这样,既降低了公司的管理成本,又提高了相关员工的收入,体现了“多劳多得、效率优先”的分配原则。
绍兴市自来水有限公司在绩效考核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岗效薪级”工资制度,不断扩大“量化考核”的岗位范围,使全公司的绩效考核体系日益成熟,去年又开始探索“非量化”岗位的绩效考核,建立起了按贡献大小、能力高低、多劳多得进行收入分配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在推行量化考核时,十分注重考核前期调研、测算工作,制订出实效性、操作性较强,并有一定激励性的考核方案,对工作内容和工作量相对稳定的岗位采取完全量化的方式;对工作总量受外部影响波动较大的岗位则采取岗位工资+效益工资的方式;对部分管理岗位相应采用与下属业务岗位捆绑考核的办法。目前热线话务、业务受理、营业监察、管线巡视等相对较难量化的岗位也纳入考核范围。在实施过程中,注重调研、先易后难、逐步推广,取得了预定的效果。
供水企业建立岗位绩效考核体系,一方面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的,另一方面促进了岗位工作效率,从中员工薪酬得到了增长。
综上所述,浙江省的城市供水在实践中深深感到,只有练好内功,做好本职,顾全大局,有所作为,才能在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创造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只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时候,才能发展、壮大自己,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才能无愧于我们的供水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