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震后自救
大地震中被倒塌建筑物压埋的人,只要神志清醒,身体没有重大创伤,都应该坚定获救的信心,妥善保护好自己,积极实施自救。
(1)要尽量用湿毛巾、衣物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和头部,防止灰尘呛闷发生窒息,也可以避免建筑物进一步倒塌造成的伤害;
(2)尽量活动手、脚,清除脸上的灰土和压在身上的物件;
(3)用周围可以挪动的物品支撑身体上方的重物,避免进一步塌落;扩大活动空间,保持足够的空气;
(4)几个人同时被压埋时,要互相鼓励,共同计划,团结配合,必要时采取脱险行动;
(5)寻找和开避通道,设法逃离险境,朝着有光亮更安全宽敞的地方移动;
(6)一时无法脱险,要尽量节省气力。如能找到代用品和水,要计划着节约使用,尽量延长生存时间,等待获救;
(7)保存体力,不要盲目大声呼救。在周围十分安静,或听到上面(外面)有人活动时,用砖、铁管等物敲打墙壁,向外界传递消息。当确定不远处的有人时,再呼救。
发生地震后,如果被困在废墟中,首先要保持镇定,尽量选择有支柱的地方避险,等待救援。在专业医疗救援队到来之前,如果发生骨折,可以寻找木条、木板甚至擀面杖等,用布条捆扎起来,起到暂时固定作用。如果伤口流血,可以用干净的衣物在伤口处进行简单的加压包扎。
2、震后互救
震后,外界救灾队伍不可能立即赶到救灾现场,在这种情况下,为使更多被埋压在废墟下的人员,获得宝贵的生命,灾区群众积极投入互救,是减轻人员伤亡最及时、最有效的办法,也体现了“救人于危难之中”,的崇高美德。
抢救时间及时,获救的希望就越大。据有关资料显示,震后20分钟获救的救活率达98%以上,震后一小时获救的救活率下降到63%,震后2小时还无法获救的人员中,窒息死亡人数占死亡人数的58%。他们不是在地震中因建筑物垮塌砸死,而是室息死亡,如能及时救助,是完全可以获得生命的。唐山大地震中有几十万人被埋压在废墟中,灾区群众通过自救、互救使大部分被埋压人员重新获得生命。由灾区群众参与的互救行动,在整个抗震救灾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2.1地震发生后如何寻找寻被压埋的人?
利用救助犬和测定微量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可以很方便地对遇险者定位。但为了抢救时间,也可以用简易的方法找寻被压埋的生存者。一是问,向了解情况的生存者询问,了解什么人住在哪些建筑内,震时是否外出,有什么生活习惯等,从中寻找可靠的线索。二是看,观察废墟叠压的情况,特别是住有人的部位是否有生存空间;也要观察废墟中有没有人爬动的痕迹或血迹。三是听,倾听存活人员的动静。听的方法是:要卧地贴耳细听;利用夜间安静时听;一边敲打(或吹哨)一边听。有时你敲他也敲,内外就联系上了。四是分析,分析倒塌建筑原来的结构、用处、材料、层次、倒塌状况,判断被压埋人员的生存情况。
2.2震后救人时间要快
震后救人,力求时间要快、目标准确、方法恰当,互救队伍不断壮大的原则。具体做法是:先救近处的,不论是家人、邻居,还是陌生人,不要舍近求远;先救容易救的人,这样,可迅速壮大互救队伍;先救青壮年和医务人员,可使他们在救灾中充分发挥作用;先救“生”,后救“人”。唐山地震中一农村妇女,每救一个人,只把其头部露出,避免窒息,接着再去救另一个人,在很短时间内使几十人获救。
应根据震后环境和条件的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施救方法,目的就是将被埋压人员,安全地从废墟中救出来。
通过了解、搜寻,确定废墟中有人员埋压后,判断其埋压位置,向废墟中喊话或敲击等方法传递营救信号。营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埋压人员的安全。一是使用的工具(如铁棒、锄头、棍棒等)不要伤及埋压人员;二是不要破坏了埋压人员所处空间周围的支撑条件,引起新的垮塌,使埋压人员再次遇险;三是应尽快与埋压人员的封闭空间沟通,使新鲜空气流人,挖扒中如尘土太大应喷水降尘,以免埋压者窒息;四是埋压时间较长,一时又难以救出,可设法向埋压者输送饮用水、食品和药品,以维持其生命。
在进行营救行动之前,要有计划、有步骤,哪里该挖,哪里不该挖,哪里该用锄头,哪里该用棍棒,都要有所考虑。
过去曾发生过救援人员盲目行动,踩塌被埋压者头上的房盖,砸死被埋人员,因此在营救过程中要有科学的分析和行动,才能收到好的营救效果,盲目行动,往往会给营救对象造成新的伤害。
先将被埋压人员的头部,从废墟中暴露出来,清除口鼻内的尘土,以保证其呼吸畅通,对于伤害严重,不能自行离开埋压处的人员,应该设法小心地清除其身上和周围的埋压物,再将被埋压人员抬出废虚,切忌强拉硬拖。对饥渴、受伤、窒息较严重,埋压时间又较长的人员,被救出后要用深色布料蒙上眼睛,避免强光刺激,对伤者,根据受伤轻重,采取包扎或送医疗点抢救治疗。
2.5如何选择临时的安全住处?
震后要避开山洪地带,选择地势较高、干燥、空气新鲜、坡度不大的山坡上,就地取材,搭建高棚、挂蚊帐,搭建临时住所,以利雨水排除和防有害昆虫叮咬。另外,搭建临时厕所时注意选择下风口、远离河流,防止污染饮用水。
3 震后传染病防护
3.1地震灾后需严防传染病
地震灾后应特别注意虫媒传染病、肠道传染病、经接触和土壤传播的疾病的预防工作。以下介绍了一些地震灾区群众和救援人员应注意的预防传染病常识。
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黑热病等虫媒传染病,应采取灭蚊、防蚊和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在受灾期间,主要应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被蚊虫叮咬,夜间露宿或夜间野外劳动时,暴露的皮肤最好涂抹防蚊油,或者使用驱蚊药。
平时还应注意饮水和饮食卫生。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片(净水片)消毒生活饮用水;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不吃腐败变质或受潮霉变的食品,不吃死亡的禽畜,不用脏水漱口或洗瓜果和蔬菜。要及时消除垃圾、污物,做好环境消毒,管理好粪便、垃圾。
由于地震房屋倒塌、地面裂缝、山体坍塌、江河污染等原因,造成人员外伤,易引起破伤风、钩端螺旋体病和经土壤传播的疾病的发生。灾区群众应注意,破损的伤口不要与土壤直接接触。如果条件允许,对各种原因引起皮肤破损的人员应及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对伤口进行清创和缝合,严重的应送医院救治。
此外,还应加强人与人之间和畜与畜之间的疫情监测,及时与畜牧兽医部门互通信息,以便有效处置首发疫情,严防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炭疽等疾病的发生或流行。
3.2喷洒消毒水防疫情
灾后,疫情的防控显得尤为重要。如何避免传染病的大规模爆发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个棘手问题。当年唐山地震发生之后,政府调集大量飞机在唐山上空喷洒消毒水。由于消毒措施到位,因此灾后唐山未发生大规模疫情,甚至连蚊子苍蝇都没有。
3.3震后防止中毒适用小技巧
震后初期饮食业和家庭的厨具、餐具以及主、副食品被压埋在废墟中,灾民主要靠救济食品生活。饮食卫生工作的重点是做好救灾食品的卫生监督,对挖掘出的食品进行鉴定,确定能否食用。
(1)派专人对救灾食品的贮存、运输和分发进行卫生监督。救灾食品不得与汽油、杀虫剂、毒鼠剂以及其他毒物一起贮存,不得用同一车辆运输。食品仓库和堆放食品的地点要干燥、通风、清洁。发放食品时要派卫生防疫人员把关,对生霉、腐败、浸水和被污染的食品以及膨胀、漏气与严重锈蚀的罐头,禁止发放食用。
(2)对挖掘出的食品进行检验和质量鉴定。对从冷冻库内挖出的肉类食品要经卫生检验队检验,明显腐败变质者深埋,轻度腐败者炼工业油;未腐败者经高温处理可供食用。对砸死的牲畜除经兽医人员检验确定可食者外,一律作深埋处理。
(3)恢复工作的食堂,饭店要有防蝇设备,要保证供应的食品清洁卫生,要创造条件对食具作到用后洗净、消毒。饭菜要烧熟煮透,现作现吃。严禁出售腐败变质食物和病死的禽、畜肉。饮食服务人员身体要健康,至少无传染病。
(4)加强饮食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要求人人不喝未经消毒的生水,不吃腐败变质和不洁食物。
3.4.震后如何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地震灾区的每一位公民,都应力求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注意身体健康。要根据气候的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注意防寒保暖,预防感冒、气管炎、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传染病,特别是老人和儿童要特别注意防止肺炎。要吃一些咸菜,补充体内因大量出汗而损失盐分和水分,预防中暑。
3.5如何做好临时居住环境的卫生?
震后管好粪便是群众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卫生防疫人员要指导居民选择合适地点,利用就便材料,建应急公共厕所,要求做到坑深(1.5米深)、窄口(50厘米宽)、加盖,四周挖排水沟,外围草帘。建临时垃圾坑及污水坑。要定期喷洒杀虫剂。发动群众建立震区卫生公约,并教育群众自觉遵守。
3.6.震后灭蚊蝇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飞机喷药杀灭:用飞机进行超低容量喷洒杀虫剂灭虫,具有高效、速效、面广、费用低等优点,是大面积杀灭蚊蝇的理想方法。当飞机高度为20米,速度为44米/秒,在无风或微风的气象条件下喷药,每小时喷雾面积为1.4万~1.9万亩。用马拉硫磷、杀螟松、辛硫磷、害虫敌乳剂或原油,每亩喷洒50毫升,杀蚊蝇效果可达90%以上。但飞机喷洒杀虫剂受气象、地面建筑物及植被等条件限制,而且只能喷到地物表面,对室内、倒塌建筑物的空隙以及地下道内的蚊蝇则喷洒不到。同时有大量药物在到达地面前就随风飘逸,起不到杀虫作用。因此,对飞机喷洒不到的地方和气象条件不适用时,必须依靠地面喷洒。
地面喷药杀灭:对面积较大的居民点、坍塌的建筑物、厕所、粪堆、污水坑、垃圾堆以及挖掘、掩埋尸体现场等处进行喷雾,居民简易防震棚内、外都可喷到。对分散的居民点室内和面积较小道路窄狭的地点,以及山坡、滩头等机动车辆难以到达的地方,可用手动压缩式喷雾器、静电喷雾器以及小型手提喷雾器。
用烟剂熏杀:对室内、地窖、地下道等空气流动较慢的地方和喷雾器喷洒不到的地方,可用666,敌敌畏、敌百虫、西维因、速灭威等烟剂熏杀蚊蝇。也可用野生植物熏杀。
多种杀虫剂混合使用或交叉使用,以防止蚊蝇产生耐药性,降低杀灭效果。
3.7.如何做好尸体的防臭?
尸体挖埋作业小组要配备消毒人员。消毒人员要紧跟作业人员边挖边喷洒高浓度漂白粉、三合二乳剂或除臭剂。将尸体移开后,对现场要再次喷洒除臭。要将尸体用衣服、被褥包严,装塑料袋内将口扎紧,防止尸臭逸散,并尽快装车运走。要先在运尸车厢板垫一层砂土,或垫塑料布,防止尸液污染车厢。要有计划地选择远离(5公里)城镇和水源的地点深埋。在农村,要使用指定的牛车、架子车等。
3.8尸体挖埋工作应注意哪些问题?
(1)挖掘、搬运和掩埋尸体作业人员,要合理分组,采取多组轮换作业,防止过度疲劳,缩短接触尸臭时间;
(2)尸体挖埋作业人员要戴防毒口罩,穿工作服,扎橡皮围裙,戴厚橡皮手套,穿高腰胶靴,扎紧裤脚、袖口,防止吸入尸臭中毒和尸液刺激损伤皮肤;
(3)挖埋尸体人员作业完毕,先在距生活区50米左右的消毒站脱下工作服、围裙和胶靴,由消毒人员消毒除臭,把橡皮手套放入消毒缸内浸泡消毒。双手用3%来苏液浸泡消毒,再用酒精棉球擦手,最后用清水肥皂洗净,有条件时淋浴或擦澡。进宿舍后换穿清洁衣服。对运尸车和挖埋尸体工具,要停放在消毒站,由消毒人员用高浓度漂白粉精、三合二乳剂或除臭剂消毒除臭;
(4)要把开水送到作业人员口中,防止污染饮用水和水碗。挖埋作业人员应在特设的临时食堂就餐。
4 震后饮用水安全
4.1.震后饮用水需注意的问题?
强烈地震后,城市自来水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供水中断,城乡水井井壁坍塌,井管断裂或错开、淤砂,地表水受粪便、污水以及腐烂尸体严重污染,供水极为困难,有时不得不饮用河水、塘水,沟水和地下遭积水、游泳池水以及雨水。能否解决群众供水问题是关系震后能否控制大疫的一个关键问题。保证饮用水卫生,首选可直接饮用的瓶装水或密封桶装水;其次,选择经简单消毒后即可饮用的水源。
根据震前了解的当地水源分布,通过现场调查,寻找水量充分,水质良好、便于保护的水源。震后一切水源都可能受污染,因此对所有水源都要重新检验,确定可否饮用。选定的水源要加强防护,清除周围50米以内的厕所、粪坑、垃圾堆以及尸体等污染源,建立水源保护制度,设岗哨看管,防止坏人投毒。
4.3.如何进行饮用水消毒?
对混浊或不符合饮用卫生标准的水,要先净化后消毒。
混水澄清法:用明矾,硫酸铝、硫酸铁或聚合氯化铝作混凝剂,适量加入混水中,用棍棒搅动,待出现絮状物后静置沉淀,水即澄清。没有上述混凝剂时,可就地取材,把仙人掌、仙人球、量天尺、木芙蓉、锦葵,马齿苋、刺蓬或榆树、木棉树皮捣烂加入混水中,也有助凝作用。
饮水消毒法:煮沸消毒效果可靠,方法简便易行。也可用漂白粉等卤素制剂消毒饮用水。按水的污染程度,每升水加l-3毫克氯,15-30分钟后即可饮用。为验证氯素消毒效果,加氯30分钟后应做水中剩余氯测定,一般每升水中还剩有0.3毫克氯时,才能认为消毒效果可靠。个人饮水每升加净水锭二片或2%碘酒5滴,振摇2分钟,放置10分钟即可饮用。
4.4.临时供水方式有哪些?
水源距居民点很远时,可用运水车拉水。按每人每日应急用水5-6升计算,一辆运水车每日可供约3千人。用运水车供水时,要设专人负责,将漂白粉加入水箱内进行消毒。降雨时,可用盆、雨布、塑料布等接水,澄清后加漂白粉消毒。贮水可用缸、罐或水泥槽。对洗澡,洗衣用水,可在地上挖坑,里面垫塑料布,留小口加盖贮水。
4.5.如何管理临时水源?
积极修复自来水系统和水井,必要时打临时浅水井。建立水源卫生保护和饮用水消毒制度。水井要建井台、挖排水沟,由当地、居民中的骨干分子管理周围清洁卫生。取水要用公用水桶。禁止在井旁洗脏物和喂饮牲畜。防疫人员定时消毒。
4.6.如何储存和净化饮用水?
每人每天水供应量应为5公斤。主要用于做饭、洗澡、刷牙和洗衣服。至少储备3-5天的饮用水(每人至少25公斤)。
饮用水必须储存在坚固的塑料容器内,并拧紧盖子。在每个容器内都要加入含氯消毒剂。所有的容器都要进行标识。避免盛水的容器与有毒有害物质接触,如杀虫剂、汽油等。
将储存水的容器放在阴凉处,不要再太阳下曝晒,另外,储存水应该每6个月更换一次。
4.7.如何保证在家中饮用安全的水?
使用各种办法烧开水,不要饮用变色、有异味的水和融化的冰块。饮用安全的罐头、果汁、蔬菜汁或其他来自罐装食品的液体。游泳池、温泉的水只能用于洗澡、洗手等,不能饮用。
4.8.不安全的水源有哪些?
非自来水水箱的水;锅炉的残余水;破坏的自来水管的水。
瓶装水、开水或经过消毒的水。不要使用污染的水洗碗、刷牙、洗菜、洗水果等。如果饮用已经开口的瓶装水,一定要消毒或烧开后饮用。开水1分钟就可以杀死绝大多数微生物。如果没有条件烧开水,可以使用专业人员提供的消毒片或含氯制剂进行消毒后饮用。
5 震后食物安全
5.1.如何搞好震后饮食卫生,防止食物中毒?
(1)派专人对救灾食品的贮存、运输和分发进行卫生监督。救灾食品不得与汽油、杀虫剂、毒鼠剂以及其他毒物一起贮存,不得用同一车辆运输。食品仓库和堆放食品的地点要干燥、通风、清洁。发放食品时要派卫生防疫人员把关,对生霉、腐败、浸水和被污染的食品以及膨胀、漏气与严重锈蚀的罐头,禁止发放食用。
(2)对挖掘出的食品进行检验和质量鉴定。对从冷冻库内挖出的肉类食品要经卫生检验队检验,明显腐败变质者深埋,轻度腐败者炼工业油;未腐败者经高温处理可供食用。对砸死的牲畜除经兽医人员检验确定可食者外,一律作深埋处理。
(3)恢复工作的食堂,饭店要有防蝇设备,要保证供应的食品清洁卫生,要创造条件对食具作到用后洗净、消毒。饭菜要烧熟煮透,现作现吃。严禁出售腐败变质食物和病死的禽、畜肉。饮食服务人员身体要健康,至少无传染病。
(4)加强饮食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要求人人不喝未经消毒的生水,不吃腐败变质和不洁食物。
有效期较长的食物;不需要加工、冷藏的食物;储备婴儿或哺乳期妇女食用的食物;不要太咸或太辣的食品。
5.3.如何储存应急食物?
将食品储存在干燥、阴凉的地方,最佳保存温度5-16℃。不要将食物乱堆放,以免食物因储存温度较高变质。避免食物与汽油、农药、杀虫剂、颜料等接触。另外,将食物放在密闭的纸箱中,防止鼠类和其他昆虫类叮咬或破坏。
5.4.如何使用应急食物?
在使用应急食品前,先食用容易变质或需要冷冻的食品;不能食用在室温下放置2小时以上的食物,不要食用任何变质、变味的食物;罐装食品出现漏缝或罐体出现膨胀的食品也不能食用。
5.5.如何准备安全的食物?
尽量找到可用的烹饪用具,包括刀、叉、纸碟、纸杯和纸碗,开瓶器、铁炉,尽量使用煮熟的食物。
6 震后心理救助小知识
在地震中,有人观察到,不少无辜者并不因房屋倒塌而被砸伤或挤压伤致死,而是由于精神崩溃,失去生存的希望,乱喊、乱叫,在极度恐惧中"扼杀"了自己。这是因为,乱喊乱叫会加速新陈代谢,增加氧的消耗,使体力下降,耐受力降低;同时,大喊大叫,必定会吸入大量烟尘,易造成窒息增加不必要的伤亡。正确态度是在任何恶劣的环境,始终要保持镇静,分析所处环境,寻找出路,等待救援。
7震后简单医疗小措施
7.1.如何止血、固定砸伤和挤压伤?
地震易发生开放性创伤,造成外出血,发生此类问题应首先止血抬高患肢,同时呼救。对开放性骨折,不应作现场复位,以防止组织再度受伤,一般用清洁纱布覆盖创面,作简单固定后再进行运转。不同部位骨折,按不同要求进行固定。并参照不同伤势、伤情进行分类、分级,送医院进一步处理。
7.2.如何妥善处理伤口?
挤压伤时,应设法尽快解除重压,遇到大面积创伤者,要保持创面清洁,用干净纱布包扎创面,怀疑有破伤风和产气杆菌感染时,应立即与医院联系,及时诊断和治疗。对大面积创伤和严重创伤者,可口服糖盐水,预防休克发生。
包扎是外伤现场应急处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及时正确的包扎,可以达到压迫止血、减少感染、保护伤口、减少疼痛,以及固定敷料和夹板等目的。相反,错误的包扎可导致出血增加、加重感染、造成新的伤害、遗留后遗症等不良后果。
7.3.1包扎伤口应了解有无内在损伤
在外伤急救现场,不能只顾包扎表面看得到的伤口而忽略其他内在的损伤。
同样是肢体上的伤口,有没有合并骨折,其包扎的方法就有所不同,有骨折时,包扎应考虑到骨折部位的正确固定;同样是躯体上的伤口,如果合并内部脏器的损伤,如肝破裂、腹腔内出血、血胸等,则应优先考虑内脏损伤的救治,不能在表面伤口的包扎上耽误时间;同样是头部的伤口,如合并了颅脑损伤,不是简单的包扎止血就完事了,还需要加强监护。对于头部受撞击的患者。即使自觉良好,也需观察24小时。如出现头胀、头痛加重,甚至恶心、呕吐,则表明存在颅内损伤,需要紧急救治。
因此,在对伤者明显可见的伤口进行包扎之前或同时,一定要了解有没有其他部位的损伤,特别要注意是否存在比较隐蔽的内脏损伤。
7.3.2与体腔相通的伤口的包扎
对于与体腔相通的开放性伤口,现场一般只需对伤口进行简单的覆盖,然后尽快送医院或紧急联系医务人员前来救治。
例如,与腹腔相通的腹部伤口,可用干净的纱布、毛巾、被单等覆盖。如有肠管或网膜从创口处膨出,切勿试图将其回纳腹腔内,以免加重腹腔污染。对膨出的肠管或网膜,应用干净的碗将其完全盖住,或用干净纱布圈套于周围再行包扎,以防挤压膨出的肠管或网膜。
又如,与胸腔相通的胸部伤口,可造成开放性气胸。其中,“交通型气胸”与“高压(张力)型气胸”症状严重,甚至可致昏迷、死亡。
前者应尽快用无菌纱布或其他清洁的敷料封闭伤口,包扎固定,防止反常呼吸,以便减轻症状和减轻持续伤害。对于“高压(张力)型气胸”,由于破裂口形成单向活瓣,当人吸气时裂口开放,气体不断进入胸膜腔;呼气时裂口关闭,以至气体不能排出。胸腔内压力不断增加,使得肺受压增加,从而导致进行性呼吸困难。此时须作紧急排气处理,可用大号注射针头在患侧锁骨中线第二肋间刺人胸膜。
再者,头颅外伤者如果出现“鼻孔、耳朵流出较大量的淡红色液体”,应考虑颅底骨折,伤口与颅腔有相通。不要在现场试图压迫和填塞伤者鼻孔、耳朵,以免造成颅内感染。如骨折穿破头皮或有脑组织膨出,可按腹腔脏器膨出的原则处理。
7.3.3以出血为主要症状的伤口包扎
在有出血的情况下,外伤包扎的实施必须以止血为前提。如不及时给予止血,则可造成严重失血、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有时候,包扎本身就是止血的措施。例如,组织损伤造成的毛细血管出血,出血时血液成水珠样从伤口流出,稍微压迫即可止血,有时也可自动凝固止血。这种出血,往往只需要在伤口贴上止血贴,或在伤口上覆盖消毒纱布,然后稍微加压包扎,即可完成止血和包扎的双重任务。但对于由动脉血管损伤引起的“动脉出血”和由静脉血管损伤引起的“静脉出血”,单纯的压迫包扎伤口,往往不能达到止血的目的。
动脉出血时,出血呈搏动性、喷射状,血液颜色鲜红,可在短时间内大量失血,造成生命危险;静脉出血时,出血缓缓不断外流,血液颜色紫红。这些可通过“指压”和“止血带”等应急措施临时止血,再送医院或请救护人员前来救治。
指压止血是在伤口的上方,即近心端处,找到跳动的血管,用手指紧紧压住。需注意的是:此法仅能用于短时间控制血流,应随即采用“止血带”止血法。
止血带是具弹性的橡胶带(带与皮肤之间要垫上敷料),亦可用宽度大于3厘米的布带、毛巾、领带等代替,绑扎上臂或大腿上、中1/3交界处(注意:绑扎上臂时不能过低,否则易损伤神经),绑扎的松紧程度以伤口没有鲜血外流为度。此外,一定要在显著的部位标明上止血带的时间,每隔一小时松开止血带几分钟。再绑扎。
7.3.4错误包扎可导致严重后果
有人为孩子的“肘关节伤”进行包扎时,长时间把“前臂和上臂固定在一条直线上”,结果孩子的“肘关节失去了应有的弯曲功能”而残废了。究其原因,就是不知道包扎时,应该把关节固定在“功能位置”上。保持在功能位置上的关节,就算伤后关节不能活动,也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关节的一些生理功能。
对上肢来说,最重要的是保证手的功能;对下肢来说,主要是保证持重和步行的功能。因此,肘关节的功能位置是屈曲近90度,膝关节的功能位置是稍屈10度,手各指关节的功能位置是屈曲45度。踝关节的功能位置是90~95度。
再以外伤骨折为例:包扎松散,不起固定作用是导致畸形愈合或假关节形成的重要原因。众所周知,骨折、脱位的整复要靠固定来保证。如果包扎松散,起不到固定的作用,近期就有可能发生出血、疼痛、休克等危险,远期则可能造成畸形愈合和假关节。
相反,包扎得太紧,也有可能造成机体新的损伤。过紧的包扎影响血液循环,可出现肢体肿胀,或苍白、发绀、发冷、麻木等表现。如不及时放松重新进行恰当的包扎,就有可能造成肢体缺血、坏死。
此外,为包扎伤口,不适当地移动患者,也可造成难以挽救的损伤。例如,造成长骨完全骨折患者的骨折端刺伤重要血管、神经,造成脊柱骨折的患者脊髓损伤而发生截瘫等。因此,包扎时必须讲究技巧。
对昏迷的病人,要采取侧卧位,防止其因脑外伤、颅内压增高引起恶心呕吐的呕吐物流入气管造成窒息,如果是仰卧位,也要尽量把头颈转向一侧,以保持呼吸道畅通。有假牙、义齿的伤员,要帮助取出,防止脱落造成窒息。反映肚痛的伤员,有可能是肠管破裂,不要急于进食水,应输液来维持体力,等待专业救治。
7.5 禁止靠近心脏的部位用绳捆扎伤口
有些人以为在伤口靠近心脏的部位用绳捆扎可以止血,这是非常错误和危险的,要坚决禁止。因为用普通的绳或橡皮筋作为止血带,压力远远达不到专业医用止血带的压力,很易造成只压得住静脉,压不住动脉,这样会造成动脉源源不断地供血,而静脉回流障碍,反而容易导致伤口出血进一步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