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李振东会长为团长的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代表团一行四人,于2006年11月22日至27日,对日本进行了考察访问,就日本的城镇供水排水设施情况,特别是农村供水设施情况等进行了专门考察,并参加了在横滨召开的第七届水道技术国际研讨会。现将考察访问的有关情况作如下报告。
一、基本情况
代表团一行共到了三个城市和一个县,重点考察了大阪市的净水厂和污水处理厂,东京的污水加压排放设施和崎玉县的两个农村供水厂。李振东同志参加了第七届水道技术国际研讨会,并在会上作了题为“中国城市供排水设施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演讲,代表团一行参观了与会议同期举行的水道技术设备展览会,得到了许多日本水工业新技术、新设备的一手资料。李振东同志还拜会了日本厚生省健康局、国土交通省下水道部的官员及日本水道协会、下水道协会、日中水道友好协力会会长及水道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等人,就中日双方在供水排水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在水道技术方面的进一步交流等,进行了友好的会谈。双方均认为,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中日两国有必要在供排水方面进行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以促进两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为解决世界水环境问题作出贡献。
考察访问期间,代表团还与日本水道协会、下水道协会、水道技术研究中心和日本水工业团体联合会及日中水道友好协力会共五个社会团体的成员近百人,于11月24日下午在日本水道会馆举行了供排水技术研讨会,李振东同志在会上作了重点发言,代表团和日本五个团体的成员在会上就中日水技术与行业现状及发展问题进行了研讨,双方均获得较大收益。
二、供排水设施考察情况
1、农村供水设施。在日本崎玉县水道协会理事长关根光雄的陪同下,代表团对日本崎玉县行田市的南河原村和阿久原村的水厂进了考察,并了解了日本农村供水的形成历史和发展现状。
南河原村水厂最大供水规模1960吨/日,实际供水1352吨/日,计划服务人口4600人,现状是3850人。原水80%采用地下水,20%是地表水。地表水是采用其它水厂处理好的水与该厂处理好的地下水混和后再供出。按照日本政府的要求,要逐步取消地下水供水,以保护和储备地下水源。目前因资金不足,该地下水厂还在运行,但很快就会建地表水厂,并停供地下水。南河原村地下水因锰和铁超标,故采用了锰沙压力过滤的去除工艺,次氯酸钠消毒,液状次氯酸钠由专业厂定期供给,出厂水可以直饮。配水管道总长42784米。水价成本318.91日元/吨,卖给村民189日元/吨,其余部分由当地政府和市村补贴。水厂职员3人,为简易水道局公务员,维修工作委托其它专业民营企业承担。该厂1991年建成,建设费用27亿日元(包括管道),由国家出三分之一,县水道局出三分之一,当地自筹三分之一,当地资金筹集主要靠银行贷款。
神川町的阿久原村水厂供水能力807吨/日,现每天实际供水772吨/日,服务人口计划1927人,现在服务人口1314人。原水采用的是水库下游的地表水,常年浊度在2-5度,大肠杆菌为0。由于原水水质良好,所以,在保证出厂水水质符合标准的前提下,为了节省投资,该水厂只采用了简单的慢过滤工艺,加次氯酸钠消毒后供给村民,水质也可以达到直饮。供水成本为146.8日元/吨,卖给村民是86日元/吨,其余部分由村委会的其它收入补助。水厂管理人员只有1人。该厂建于1972年,当时建设费用7700万日元,也是由国家出资三分之一,县水道局三分之一,自筹三分之一。
日本农村的供水也是经过几个阶段后才发展到今天的水平的。由最开始的农民自己砸井或取地表水;到因地表水污染或水质不好了,由有钱的农户自己或几家合起来购买一体化的净水设备使用;最后才是由中央政府、地方水道局、村民自筹等,各出部分资金建设统一的净水厂,通过管道送至农户,水质由政府统一管理。大一点的水厂管理人员是政府公务员,水厂不允许私有化。日本政府还规定根据服务人口,人均用水量在200升/日以内的供水由政府出资建设,超过部分由地方和民间自筹。在工商业不发达的农村,人均200升/日的供水全部都是由政府来保证。
2、城市供排水设施。在此次考察访问过程中,在城市供排水设施方面,代表团一行主要参观了东京都下水道局钱瓶町污水加压排放设备系统;大阪柴岛净水厂和平野污水处理厂,听取了有关情况介绍,并对工艺设备等进行了现场参观和考察。
东京都下水道局钱瓶町污水加压排放设备系统,是为了节省占地而建在一座大型写字楼地下。为减少水泵、电机等设备运行时的噪音污染,不影响大楼和周围环境,整个设备系统采用了很好的隔音装置,使设备噪音大大降低,对大楼内的办公人员也不会产生任何不良影响。
柴岛净水厂是大阪建设最早的水厂,始建于1895年,已有110多年的历史。水厂水源取自流经大阪的淀川,当时规模为5万吨/日,1913年进行第二次扩建,同时经过几次改造后,现在的供水规模为118万吨/日。由于原水出现藻类和嗅味,2000年开始,水厂增加了嗅氧和活性炭工艺。目前水厂的处理流程为:取水口-沉砂池-泵站提升-混凝沉淀池-中(前)嗅氧接触池-快速滤池-后嗅氧接触池-―活性炭吸附池-氯接触池(消毒)-配水池-泵房提升-出水。水厂的建设资金为国家(中央政府)三分之一;大阪府三分之一;大阪市水道局三分之一。水厂每年运行费用800亿日元,相当于人民币5.4亿元左右。水厂在未进行深度处理前是亏损的,进行深度处理改造后,减少了劳力和电费,反而扭亏为盈,每年利润达到30-40亿日元。大阪不存在欠交水费问题,水费收缴率99.99%。
平野污水处理厂是大阪市所有污水处理厂中最新的一个,处理能力32.3万吨/日,分两期建设,一期(南池)1972年4月建成通水,二期(东池)1982年9月建成,总占地面积95552㎡,处理工艺采用活性污泥法。污水深度处理量是22万吨/日,由二沉池的出水经快滤池过滤后回用和补充内河。厂内污泥经浓缩和脱水后进行高温焚烧。该厂建有一个温度在800 C 度的污泥焚烧炉,能力为200吨/日,经过焚烧后的污泥量可减少87%,焚烧产生的热源循环利用。另外还建有一个温度在1300-1500 C 度,能力为 150吨/日的污泥溶融炉。经过熔融炉出来的污泥量可减少96%,
经焚烧和熔融后出来的污泥均作为建筑材料使用。大阪市其他污水处理厂的污泥也都集中到该厂进行处理。污水处理厂的运行费用政府补贴50%。
三、体会与建议
1、日本的上水(供水)和下水(排水包括污水处理)全部为国家所有,净水厂和污水处理厂直接归城市政府部门管理,水厂的管理人员均为政府公务员。如大阪的水厂统一归大阪市水道局管,水厂的管理人员为水道局公务员。水厂一般没有维修人员和施工队伍,设备的维修、调试及水厂的大修、改造等施工,全部是委托专业设备生产企业和施工企业,即除水厂日常管理外的其他方面全部由社会上的企业来承担,而这些企业基本上是私营企业,水厂的成本为此降低,企业的效益也相应提高。相比之下,我们国家现在的国有供排水企业,与其他国有企业一样,基本上还是“大而全”和“小而全”的企业,因此,我国城市供水等公用行业的改革如何借鉴日本的经验,就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了。公用行业的改革,既有自身的精简和效益提高问题,也需要有相关的政府体制和法律制度及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来保障。
2、日本城市供排水设施的建设资金主要是靠政府投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出资及城市(当地)自筹,建成以后也是归国家和政府所有,不允许私有,在经济起步和高速发展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也是如此。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相应的城市供水,特别是排水包括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及其所产生的社会和环境效益,不仅是一城一地的事,关系到上下游和整个流域乃至整个区域,影响的是整个国家甚至世界的水环境问题,不仅在规划建设上需要统筹考虑,在资金的安排上,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投入都是必不可少的,这既是政策引导的需要,也是政府的责任所在。
3、日本农村供水已经相当先进和规范,与城市基本没有差别。相比之下,在我国的农村和一些小城镇,供水设施还相当落后,供水安全缺乏有效保障。据水利部门的统计,我国有3亿人饮水不安全,主要是在农村。因此在供排水领域,消除城乡差别,改善小城镇,特别是农村的饮水条件,全面保障我国城乡居民的供水安全,是各级政府和广大供水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供水设施建设的投入,依据城乡规划和区域规划及流域和区域水资源规划,制定村镇建设规划,在充分发挥设施能力和有效利用资源的基础上,加快农村供水设施的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城乡规划的基础上发展区域供水,达到设施和资源的共享,改善农村的饮水条件,逐步提高农民的生活供水安全保障程度,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良好的基础,推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4、借鉴日本的经验,今后各地在不断建设污水处理厂的同时,应当加大污水厂污泥处理设施的建设力度,以避免污泥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产生二次污染。日本在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理设施的建设上不惜花巨额的资金和运行费用,主要就是为了使污水和污泥达到完全无害化,彻底解决污染问题。我们国家应当加强这方面的立法,并制定相关标准,明确规定各地在规划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同时,必须规划建设相应的污泥处理设施,保证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理同时达到相应的标准,并做到完全无害化。当前,应当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的同时,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用以引导和促进污水和污泥处理设施的同步建设,真正做到完全彻底地解决污水造成的污染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