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作为生命之源,生产生活之根本,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过去以牺牲环境换发展,使得"欠账" 颇多。众所周知,我国的水资源现状存在总量紧缺、人均占有量低、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相匹配、水体污染日益加重、城市缺水情况凸显等问题。为改善和提升水环境质量,城镇污水处理排放标准提高成为必然;在新形势、新标准之下,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工作也变得更为迫切。
2016年2月18日,住建部和环保部联合发布了全国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清单,标志着全国20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正式拉开大幕。现今黑臭水体治理已一年有余,效果如何?2016年2月18日首次公开的全国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清单列出的水体总数是1861条,随后陆续有城市上报了新的黑臭水体,到2017年2月,黑臭水体总数达到了2082个,净增221个;增加了吉林松原和河南郑州2个上报了黑臭水体的城市,使全国报告识别出黑臭水体的城市达到224个。根据2017年3月公布的数据,总的来看,全国目前有726个黑臭水体的状态是"完成治理"(名单见文末列表),92个水体的状态是"治理中",718个水体尚在"方案制定",还有46个水体"未启动"。 【详细】
水利部于2016年1月公布了《地下水动态月报》,《月报》显示,全国地下水普遍"水质较差"。与此同时,地下水还遭受严重的超采威胁。数据显示,2016年1月,全国主要平原区地下水储存量比去年同期减少82.4亿立方米(约82.4亿吨)。显然,在多种污染源作用下,中国浅层地下水污染严重且污染速度快。众多专家指出,地下水之所以很难保护,既有其地质特点的原因,也有法律、管理等多方面因素。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胡苑介绍,从水污染成因看,污染源主要包括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就此,水利部长陈雷曾公开表示,从创新发展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新老水问题相互交织,水资源水环境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必须全面推进治水思路理念、方式方法、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实现从粗放用水向节约用水转变,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局部治理向系统治理转变,从注重行政推动向坚持两手发力、实施创新驱动转变,统筹解决好水短缺、水灾害、水生态、水环境问题。 【详细】
今年5月,环保部副部长赵英明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就水土污染防治及对策做了专题报告,现就相关水环境形势及挑战做部分摘录,共同了解下我国目前水环境状况。 目前我国水环境形势呈现如下特征:一是总体改善的同时部分水体恶化。二是水环境质量分布不平衡,部分流域污染仍然较重。三是大江大河干流明显改善,但支流污染相对较重,特别是城市黑臭水体大量存在。四是尽管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持续推进,但农村污染量大面广,"脏乱差"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五是在化学需氧量污染得到控制的同时,总磷问题日益凸显。在水环境保护方面,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水环境质量改善工作没有有效统筹水资源开发、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态保护,流域环境综合管理薄弱。与治污减排方面的工作相比,我国对保障生态流量、增加环境容量、加强水生态保护的要求偏软,重视不够,落实不到位。一是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流域水环境承载力明显下降。二是土地开发利用不合理,流域生态环境功能严重降低。三是水生态健康受损。 【详细】
"五大湖"水环境治理要摆脱成果局限于"点"、很多措施还在"试"的面貌,进一步激发治理带来的生态边际效益。必须要深入下去,投入更多的资金、力量和资源,实行协同统筹、标本兼治。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湖泊治理技术水平已不再落后于国外,有的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但是,湖泊治理技术是支撑,管理才是关键。要像我国划18亿亩耕地红线一样,亟须为"五大湖"这样具有重要区域生态战略地位的大型湖泊开发划一条生态"红线"。具体说来,就是要实施"一湖一策",从流域层面研究江湖、河湖关系演变,协调防洪、蓄水工程布局与水质改善、生态保护要求;从时空尺度研究污染分布、结构特征及迁移变化,源头减排、过程净化、末端扩容并举;从湖泊水文特性出发研究水质与水量、水流、水位的内在联系和响应关系,优化闸坝调度和调节水文要素,发挥水流自净作用。 【详细】
新政策 新标准
【"水十条"】当前,我国一些地区水环境质量差、水生态受损重、环境隐患多等问题十分突出,影响和损害群众健康,不利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切实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保障国家水安全;2015年4月,备受瞩目的"水十条"正式落地,其中指出要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对现有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因地制宜的进行改造;狠抓工业污染防治,实施清洁化改造。【详细】
2015年11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对外发布,作为12年来首次对标准的修订,业界对其各执观点;但不可置否的是,面对更高、更严的排放标准,提标必然带来现有污水厂的升级改造和新建污水厂对技术工艺的甄选。 【详细】
由于2015年11月的《城镇污水厂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中对污染物排放限值加严并增加特别排放限值,意味着污水处理成本将有所提高。因此,在业内引起较大反响。标准修订是出于什么考虑?提高的处理成本由谁承担? 【详细】

污水处理领域走向提标改造是大势所趋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意见征求稿)自2015年11月发布。首次提出特别排放限值(特别排放限值总体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水体水质要求相当(总氮除外),可以满足生态环境敏感区对污水处理厂排放控制的需求。修订版的排放标准取消了基本控制项目的三级排放标准,并且要求自2016年7月1日起,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执行一级A标准。自2018年1月1日起,敏感区域内的现有城镇污水处理厂执行一级A标准;生态环境脆弱敏感区的污水处理厂执行特别排放标准。这意味着2016-2017年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将迎来高峰。 目前我国大部分污水处理厂采用氧化沟、A2/O、SBR等传统工艺的活性污泥处理方法,出水仅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二级排放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二级排放标准。而膜技术利用高效的分离技术,出水水质可以稳定的达到地表水IV类水质标准,远远高于目前污水排放的一级A的标准。其中MBR、CMF及浸没式膜技术(SMF技术)将具备大量应用于未来污水厂处理提标改造的技术条件。其低能耗低运行成本的优势更容易被水厂所接受。据21世纪经济报道,将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提高至地表水IV类,采用膜法技术仅需增加吨水成本0.1元左右。所以可以预测,随着特别排放限值的强制执行,膜市场将借此东风,达到遍地开花、欣欣向荣的景象。 按照目前新标准提出的新建污水处理厂必须达到一级A标准的要求,未来污水处理领域整体提标改造将是大势所趋。根据国家环保部的估算,目前各类提标改造投资费用将达336亿元。污水处理是水环境治理的重中之重,是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之一,对膜技术膜产品势必产生强烈需求。作为中国膜领域领军力量,津膜科技旗下的MBR和CMF技术国内外早已有多项大规模的应用案例,而津膜科技研发人员根据MBR和CMF技术优势集成的高效膜分离集成技术——浸没式膜技术,凭借其通量高、占地小、运行成本低、可实现单支组件插拔等优点,更加灵活体现了膜系统的集成化、装备化,更加有利于污水处理厂的后期维护、检修。该技术已经在津沽再生水厂、东营五六干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出水水质完全达到地表水IV类水水质标准。 【详细】

小编说

自2015年污水厂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发布以来,对于提标业界有着不同意见,为此引发的"口水战"屡见报道。有专家认为标准的提高可倒逼污水厂转型升级改造,淘汰以往不适合的工艺;有专家表示,"一刀切"式的提高标准不是水污染治理的治本之策。"水十条"提标改造投资空间预计约400亿;考虑到污水处理量增加,并考虑到污泥处理标准提高,预估污泥处置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规模约800亿元。 【详细】

激论污水厂提标改造

怎样决策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

提标 换"马甲"还是打"补丁"

为什么要进行提标改造?进行提标改造有两个因素,一是因为污水厂自身原因造成了目前排放物无法达标;另一个就是,标准相应的提高,如果污水处理厂不是按照这个标准设计建造的,那么必然需要进行改造。因为提标所以改造,提标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改善水环境,十二五前建成的污水处理厂,不仅有工艺上的缺陷,甚至很多地方建厂选择工艺时根本没有根据自己的水质等情况去选择工艺 【详细】
污水处理厂提标之声不绝于耳,各地污水处理厂提标行动正方兴未艾,这是为什么?一个重要原因是污水处理厂出水要流入地表水水体,于是就想到将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与地表水水质标准接轨,二者实现无缝连接,使地表水水质不受污水处理厂出水影响。 【详细】
客观来看,提不提标观点不同的双方都有一定道理,但总体上并不矛盾,只不过是由谁来做、做多少的问题。
一方面,我们需要通过标准的提升和引领,倒逼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改善我国污水处理行业供给侧的保障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从实际出发,在国家统筹的前提下强化地方标准,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城乡水环境的整治力度,彻底治理城市和乡村的黑臭水体【详细】
城镇污水处理是应对我国当前水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举措,也属于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市政基础建设。目前,社会各界对提标改造工作的目的基本肯定之下,存在的质疑主要围绕在指标的科学性、改造的经济性、标准的适用范围上。污水处理厂出水的提标改造工作若能做到"因需而异"、"因地而异"、"科学合理地管理",那么无论对于环境产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促进和水环境的改善都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让这些【详细】
市场空间
"水十条"中关于排放标准的规定,将推动已有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升级改造需求;关于污水处理率的规定,将提升新建设施需求;关于污泥无害化处置率的规定,将促进污泥处理设施的建造和改造需求,前述政策规定为污水及其相伴生的污泥处理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 【详细】
在"十二五"规划中强调,城镇污水厂提标改造规模为522万吨/日,但是到2015年,实际完成的城镇污水厂提标改造规模是254万吨/日。如果按照"水十条"的规定测算,就意味着在2016、2017两年期间,城镇污水处理提标改造规模为2256万吨/日。为了完成要求,政策提出了一些很苛刻的指标,这些指标无疑是对污水处理厂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也提高了污水处理厂的运营成本。这既是商机也是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首先要做到达标。 【详细】

小编说

从2002年颁布到2015年修订,作为13年来首次对污水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修订,业界虽对其各执观点,但在提标改造上大家是支持的,只是希望在强调达标排放的同时,要因地制宜的放宽某些指标,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的工艺技术,并在原有污水处理厂基础上优先考虑优化运行管理。不可置否的是,面对更高、更严的排放标准,提标必然带来现有污水厂的升级改造和新建污水厂对技术工艺的优选。【详细】

污水厂提标改造新选择

新型悬浮生物载体技术

提标改造中A2/O工艺应用发展

曝气生物滤池其将生物氧化和悬浮物截留集于一体,并在污水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Biofor曝气生物滤池始于1984年,采用上向流生物过滤;拥有特制的过滤及生物膜支持媒介Biolite生物滤料,可以获得较高的生物膜浓度,保证较大的截留能力;能够高性能曝气。在此基础上,吸收了Biofor曝气生物滤池和V型滤池的优点,并将运用于V型滤池中成熟的下向流Flopac技术应用其中,开发了深度脱氮V型滤池。 【详细】
2017年2月,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在北京组织召开"新型悬浮生物载体(填料)的制备及其污水处理技术"环境保护技术成果鉴定会。该成果开发了新型悬浮生物载体,通过添加无机材料使载体密度达到0.96~0.98g/cm3,挂膜后载体密度为1.0g/cm3左右;在反应器内易与水流混合流动;通过调控亲水、亲电、营养缓释等性能,研制出了硝化型、厌氧型和氧化还原介体型等功能型载体。 【详细】
阐述了A2/O工艺针对不同的出水水质指标和进水特性对工艺进行阶段性提标改造的常用技术手段,包括低碳氮比、低温等情况下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的技术措施;进一步提高再生水回用水质的A2/O-MBR工艺组合及其深度处理方案等。
针对现有A2/O及其改进工艺的不足,未来A2/O工艺的主要发展趋势是基于"能源回收自给"的可持续脱氮除磷,同时存在对氮磷等植物营养物深度去除和内分泌干扰物高效净化的深度处理技术需求。 【详细】
随着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提高,对现有及新建污水处理厂是挑战亦是机遇,相关人士指出,在高排放标准下,污水厂处理出水SS、COD等指标可根当地情况适当的予以放宽,避免污水厂在升级改造中走弯路。以下将以传统SBR工艺为例,通过分析和阐述,着重介绍了如何对污水厂进行升级改造,并以CASS池升级改造为重点,来实现污水处理厂的节能降耗。【详细】
案例赏析
Garmerwolde污水处理厂原主体工艺采用AB法。为应对不断增加的污水量和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该厂进行了提标改造。2005年主要通过增加旁侧流SHARON以解决泥消化液处理问题,氨氮去除率95%以上,达到硝化阶段节约能耗25%、反硝化阶段节约外加碳源40%,减少50%的污泥产量。2013年新增独立运行的SBR好氧颗粒污泥系统(Nereda®)【详细】
1984年一期工程投产运行,后于2008年进行升级改造,并调整处理规模;2010年进行迁建整合,将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厂、污泥处理厂三厂合一;分别采用了多级AO工艺、内碳源开发工艺。为满足提高后的排放标准,使得出水达标排放,针对COD、氨氮、SS、TP等去除,污水厂的工艺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升级。 【详细】